中国北方古亚洲构造域中沉积型铀矿形成发育的沉积-构造背景综合分析

被引:157
作者
焦养泉 [1 ]
吴立群 [1 ]
彭云彪 [2 ]
荣辉 [1 ]
季东民 [3 ]
苗爱生 [2 ]
里宏亮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3] 辽河石油勘探局新能源开发公司
关键词
砂(泥)岩型铀矿床; 铀成矿构造域; 古亚洲洋造山带; 中—新生代沉积盆地;
D O I
10.13745/j.esf.2015.01.016
中图分类号
P619.14 [铀];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近20年的勘查实践表明,横贯中国北方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及其两侧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沉积型铀矿床形成发育的铀成矿构造域。研究认为,古亚洲洋造山带是重要的富铀地质体,盆-山耦合机制制约下的地表水系搬运沉积作用是形成铀源供给系统的必要前提,泥岩型铀矿表现为单一铀源供给系统,而砂岩型铀矿则表现为双重铀源供给系统并且铀储层砂体本身的"再生铀源"不容忽视。在逆冲-造山间歇期或裂后热沉降时期,相对松弛和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于沉积-成矿环境的形成,泥岩型铀矿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而砂岩型铀矿不仅需要同沉积期的稳定构造背景,也需要成矿期具有适当掀斜作用的构造背景,有些矿床对成矿期后的构造环境还非常敏感。调查发现,当成矿期的含矿流场与沉积期的古水流体系基本一致时,铀储层砂体中层间氧化效率最高而且铀搬运通量最大,更加有利于成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区域古构造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下,同沉积期的古气候背景是制约铀储层砂体和成矿期层间氧化带发育方向和规模的极为重要的地质因素。同沉积期古气候不仅制约了铀储层砂体发育的结构和规模,同时更重要地制约了铀储层内部和外部还原介质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铀储层砂体的形态和结构制约了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方向和轨迹,而铀储层内部和外部的还原介质则控制着古层间氧化带推进的里程及前锋线位置,铀矿化作用则与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有关。基于此,毗邻古亚洲洋造山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都是沉积型铀矿勘查的主要远景区,而针对目标沉积盆地,则需要在深入剖析盆地构造格架以及区域含矿流场补-径-排关系基础上,再依据含铀岩系自身的特征(古气候背景、还原介质类型与分布空间)圈定和评价找矿靶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20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Pale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Xing-Meng Orogenic Belt, Inner Mongolia: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venanc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J]. LI DaPeng1,2, CHEN YueLong1, WANG Zhong3, LIN Yu1 & ZHOU Jian4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00, China;3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Inner Mongol
[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 [J].
陈安清 ;
陈洪德 ;
徐胜林 ;
林良彪 ;
尚久宏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4) :953-965
[3]   阴山—燕山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沉积特征及盆地构造属性分析 [J].
许欢 ;
柳永清 ;
刘燕学 ;
旷红伟 .
地学前缘, 2011, 18 (04) :88-106
[4]   中央克兹勒库姆区域构造演化及铀成矿特征 [J].
姚振凯 ;
向伟东 ;
张子敏 ;
杨志 ;
刘茂福 .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1, 28 (02) :84-88+119
[5]   中国北方6种新的砂岩型铀矿对铀资源潜力的提示 [J].
张金带 ;
徐高中 ;
林锦荣 ;
彭云彪 ;
王果 .
中国地质, 2010, 37 (05) :1434-1449
[6]   全球成矿域和成矿区带 [J].
梅燕雄 ;
裴荣富 ;
杨德凤 ;
戴自希 ;
李进文 ;
徐丛荣 ;
瞿泓滢 .
矿床地质, 2009, 28 (04) :383-389
[7]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J]. 张旗,王焰,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熊小林.地质通报. 2008(09)
[8]   鄂尔多斯周缘新生代盆地断陷发生时间探讨 [J].
韩鹏 ;
高飞 ;
王建强 .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05) :38-39
[9]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10]  
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J]. 刘池洋,邱欣卫,吴柏林,赵红格.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