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被引:45
作者
万桂梅 [1 ,2 ]
汤良杰 [1 ,2 ]
金文正 [1 ,2 ]
余一欣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研究进展; 展布特征; 演化历史; 形成模式;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2.006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影响范围巨大,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演化,且各时期的断裂活动性质不同,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若干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各自对郯庐断裂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整理分析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对其展布特征、构造样式、深部地质背景、形成演化、形成模式等方面做了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251 / 25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21]  
Diffusion creep in the upper mantle: an example from the Tanlu Fault, northeastern China[J] . John V. Ross,Jean-Claude C. Mercier,Yigang Xu.Tectonophysics . 1996 (4)
[22]  
Collisional orogen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 and its eastern extension in the Korean Peninsula[J] . Edmund Z. Chang.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 1996 (3)
[23]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一].构造地质.地质力学 .2 徐嘉炜. 地质出版社 . 1980
[24]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J].
乔秀夫 ;
张安棣 .
中国地质, 2002, (04) :337-345
[25]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与深部过程 [J].
牛漫兰 ;
朱光 ;
刘国生 ;
王道轩 ;
宋传中 .
地质科学, 2002, (04) :393-404
[26]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无巨大平移——来自安徽境内的证据 [J].
汤加富 ;
许卫 .
地质论评, 2002, (05) :449-456
[27]   郯庐断裂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成因分析 [J].
朱光 ;
宋传中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勇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3) :248-256
[28]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新生代玄武岩源区地幔特征及其演化 [J].
牛漫兰 ;
朱光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刘国生 .
现代地质, 2001, (04) :383-390
[29]   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 [J].
乔秀夫 ;
高林志 ;
彭阳 ;
李海兵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911-918
[30]   郯庐断裂带新生代的上地幔剪切作用与火山活动 [J].
朱光 ;
牛漫兰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安徽地质, 2001, (02) :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