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北太平洋偶极型气压场及其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

被引:48
作者
赵平
张人禾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偶极子; 东亚副热带季风; 年际变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美国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东亚太平洋地区地面气压的耦合模态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亚洲大陆和北半球太平洋之间气压场的偶极子模态主要反映了东亚地区东西向气压梯度的异常。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东亚太平洋的这种偶极子表现为蒙古地区气压偏低和太平洋地区气压偏高的特征,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则表现为蒙古地区气压偏高和太平洋地区气压偏低的特征。在偶极子指数值较高的年份,冬季(或夏季)蒙古高压(或蒙古低压)和太平洋阿留申低压(或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或弱),此时东亚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盛行异常北风,对应着强(或弱)的东亚副热带冬(或夏)季风。因此,东亚太平洋偶极子模态实际上是一种东亚副热带季风模。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 [J].
王会军 ;
姜大膀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19-27
[2]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陈烈庭 .
气象学报, 2003, (05) :559-568
[3]   1998年春夏南海低空急流形成机制研究 [J].
赵平 ;
孙健 ;
周秀骥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06) :623-627
[4]   南海夏季风特征及其指数 [J].
李崇银 ;
张利平 .
自然科学进展, 1999, (06) :58-63
[5]   1873~1996年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主要特征 [J].
施能 ;
杨永胜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02) :47-53
[6]   热带环流指数与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 [J].
祝从文 ;
何敏 ;
何金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01) :15-22
[7]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J].
施能,朱乾根,吴彬贵 .
大气科学, 1996, (05) :575-583
[8]   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 [J].
郭其蕴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4, (02) :218-225
[9]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J].
郭其蕴 .
地理学报, 1983, (03) :207-217
[10]  
ENSO循环机理和预测研究[M]. 气象出版社 , 巢纪平等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