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104
作者
史奕
陈欣
沈善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沈阳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稳定机制; 人类活动;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2.0345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 ,它的形成不仅是自然的过程 ,而且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 ,即土地利用变化、耕作干扰、有机肥施用以及种植制度和轮作方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壤结构的改善不仅决定于输入有机碳的总量 ,而且与有机质的组成和特征有关 .因有机质的组成和特征不同 ,使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的稳定作用具有不同的机制 .
引用
收藏
页码:1491 / 149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 [J].
沈宏 ;
曹志洪 ;
胡正义 .
生态学杂志, 1999, (03) :33-39
[2]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3]   土壤施用有机物料后重组有机质变化规律的探讨 Ⅰ.对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 [J].
姜岩 ;
窦森 .
土壤学报, 1987, (02) :97-104
[4]   关于集约农作制下的土壤结构问题——Ⅰ.有机物料及其利用方式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J].
姚贤良 ;
于德芬 .
土壤学报, 1985, (03) :241-250
[6]   论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J].
梁玉衡 .
土壤通报, 1983, (01) :30-32
[7]   黑土肥力变化特点及其与土壤复合胶体性质的关系 [J].
李庆民 ;
尹达龙 .
土壤学报, 1982, (04) :351-359
[8]   我国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现状与调控途径 [J].
曾昭顺 ;
沈善敏 ;
乔樵 ;
吴燕玉 ;
李彤 .
土壤通报, 1980, (02) :15-20
[9]   黑土开垦后肥力演变的研究 [J].
丁瑞兴 ;
刘树桐 .
土壤学报, 1980, (01) :20-32
[10]  
Effects of increasing periods under intensive arable vegetable production on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indices of soil quality[J] . R. J. Haynes,R. Tregurtha.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