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80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林杰
汤聪
邓宾
孙玮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构造格局; 构造分带性; 构造分段性; 构造分层性; 成因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川西坳陷是晚三叠世以来于四川盆地西部发育起来的前陆坳陷,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川西坳陷相应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主要构造。川西坳陷现今构造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分层的变形特点,据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带):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主要受龙门山冲断带影响,发育北东向构造;川西北低平褶皱区同时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川西南低缓断褶区同时受龙门山和川滇构造带的影响,发育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川西坳陷的构造形成受控于三大因素:基底结构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的分布提供了边界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周缘构造带影响下的多期、多组构造最终造就了倾向分带、走向分段、垂向分层以及复合-联合构造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645 / 65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J].
刘树根 ;
李智武 ;
曹俊兴 ;
刘顺 ;
邓宾 ;
王国芝 ;
邓斌 .
地质科学, 2009, 44 (04) :1151-1180
[2]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陈洪德 ;
刘顺 ;
郭兵 ;
田小彬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40-454
[3]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
[4]   中国南方膏盐岩分布特征 [J].
金之钧 ;
龙胜祥 ;
周雁 ;
沃玉进 ;
肖开华 ;
杨志强 ;
殷进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5) :571-583+593
[5]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J].
邓康龄 ;
余福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14-219
[6]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J].
曹烈 ;
安凤山 ;
王信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24-229
[7]   川西坳陷碎屑岩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 [J].
李书兵 ;
叶军 ;
陈昭国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41-45
[8]   川西断裂分布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J].
罗啸泉 ;
郭东晓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6) :17-20+98
[9]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J].
杨克明 ;
叶军 ;
吕正祥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5) :501-505
[10]   川西坳陷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罗啸泉 ;
陈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1) :16-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