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

被引:176
作者
薛怀民 [1 ]
马芳 [2 ]
宋永勤 [3 ]
谢亚平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4]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地质队
关键词
锆石定年; 新元古代; S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 江南造山带; 扬子克拉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区内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属S-型和A-型两类,前者属于同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后者为晚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为花岗质。S-型花岗闪长质岩浆是在碰撞、地壳加厚后由不成熟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经减压熔融形成的。由同造山到晚造山阶段,随着地壳应力由挤压转为拉张,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中有明显的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两类岩体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且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向南(大洋侧)迁移的趋势。同造山的S-型花岗闪长质侵入体均分布在皖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及缝合带内),其中空间位置最北突的许村岩体的侵位时间最早,为850±10Ma;位于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内,具有同构造特点的歙县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38±11Ma;同样侵位于该缝合带内,具有晚构造特点的休宁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26±6Ma。而晚造山的A型花岗岩均分布在该缝合带的南侧,其中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23±18Ma和814±26Ma,两者的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后造山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石耳山花岗斑岩的年龄为785±11Ma。我们认为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造山过程具有多岛弧拼贴、多缝合的特点。不同缝合带上洋盆闭合的时间存在着差异,最早闭合的可能是赣东北带(蛇绿岩套)、其次是江山-绍兴带,最后是皖南带(歙县蛇绿岩套)。不同缝合带上发育的岛弧型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两者是在洋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而后者是在不成熟的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其南侧即遭受到后造山裂谷(南华裂谷系?)作用的破坏,只是到了早古生代末期(加里东期)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裂谷才最终闭会形成华南统一大陆。
引用
收藏
页码:3215 / 3244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89 条
[1]   华北—江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再认识 [J].
高林志 ;
张传恒 ;
刘鹏举 ;
丁孝忠 ;
王自强 ;
张彦杰 .
地球学报, 2009, 30 (04) :433-446
[2]   江山-绍兴拼合带平水段可能存在新元古代早期板片窗岩浆活动:来自锆石LA-ICP-MS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J].
陈志洪 ;
郭坤一 ;
董永观 ;
陈荣 ;
李龙明 ;
梁一鸿 ;
李春海 ;
俞锡明 ;
赵玲 ;
邢光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994-1008
[3]   华南双桥山群和河上镇群凝灰岩中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对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演化的制约 [J].
高林志 ;
杨明桂 ;
丁孝忠 ;
刘燕学 ;
刘训 ;
凌联海 ;
张传恒 .
地质通报, 2008, (10) :1744-1751
[4]   江南造山带存在新元古代(~850 Ma)俯冲作用——来自皖南SSZ型蛇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证据 [J].
丁炳华 ;
史仁灯 ;
支霞臣 ;
郑磊 ;
陈雷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8, (05) :375-388
[5]   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 [J].
周金城 ;
王孝磊 ;
邱检生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1) :64-72
[6]   皖南上溪群中放射虫化石和古蛋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J].
陈冠宝 ;
李红生 ;
徐树桐 ;
刘贻灿 ;
胡远超 ;
周栗 .
古地理学报, 2007, (06) :589-596
[7]   皖南新元古代井潭组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吴荣新 ;
郑永飞 ;
吴元保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2) :282-296
[8]   黔东南新元古界下江群甲路组沉积特征及其下伏岩体的锆石U-Pb年龄意义 [J].
陈文西 ;
王剑 ;
付修根 ;
汪正江 ;
熊国庆 .
地质论评, 2007, (01) :126-131
[9]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的再研究 [J].
王玉净 ;
杨群 ;
尹磊明 ;
舒良树 ;
楼法生 ;
王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1) :98-105
[10]   黔东南新元古代岩浆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曾雯 ;
周汉文 ;
钟增球 ;
曾昭光 ;
李惠民 .
地球化学, 2005, (06)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