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贡嘎山花岗岩中的流体包裹体面测试及其应力场分析

被引:6
作者
孙圣思
贾东
胡潜伟
陈竹新
贾秋鹏
罗良
李一泉
邓飞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新生代花岗岩; 流体包裹体面(FIP); 古应力场; 包裹体测温;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7.02.017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贡嘎山花岗岩侵位年代距今12.8±1.4Ma,是平行青藏高原东缘大型活动左旋走滑断裂——鲜水河断裂展布的同构造花岗岩。沿横穿岩体的川藏公路剖面和牦牛沟—塔公草原剖面采集了10个点的定向样品。利用费氏台测试统计的流体包裹体面(FIP)产状数据显示,贡嘎岩体中的FIP主要是东西走向,倾角近于直立,推断贡嘎岩体遭受了近东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这与鲜水河断裂的左行走滑相吻合。显微激光拉曼分析和冷热台测温数据表明,FIP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是NaCl-H2O包裹体,可以划分两种类型:A型冰点温度-9.0~-8.2℃(盐度11.9%~12.8%),均一温度为126.0~197.0℃;B型冰点温度为-4.7~-0.5℃(盐度0.9%~7.4%),均一温度144.0~314.6℃。贡嘎岩体中的FIP记录了两期地质流体的填充作用,两期流体都表现出由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的趋势。深入研究贡嘎山同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鲜水河断裂关系,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内部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44 / 3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晚新生代剪切变形40Ar/39Ar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张岳桥 ;
陈文 ;
杨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7) :613-621
[2]   茅山顶宫地区构造流体包裹体迹面研究 [J].
丁汝鑫 ;
刘斌 ;
周祖翼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187-191
[3]   大别山花岗岩流体包裹体面的初步研究 [J].
倪培 ;
范建国 ;
周进 ;
丁俊英 ;
马东升 ;
华仁民 ;
凌洪飞 ;
蒋少涌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4) :691-700
[4]   流体包裹体面的研究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景 [J].
倪培 ;
蒋少涌 ;
凌洪飞 ;
范建国 .
地质论评, 2001, (04) :398-404
[5]   辽南丹东地区中生代金成矿的FIP证据 [J].
倪培 ;
范建国 ;
田京辉 ;
周进 .
岩石学报, 2000, (04) :506-512
[6]   四川西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J].
闻学泽 .
地震地质, 2000, (03) :239-249
[7]   折多山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 [J].
王宗秀 ;
许志琴 ;
杨天南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7, (01) :52-59
[8]   定向流体包裹体群的面状要素与微裂隙成生关系测量法 [J].
韦昌山 ;
翟裕生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3) :82-86
[9]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变形机制研究——一个浅层次高温韧性平移剪切带 [J].
王宗秀 ;
许志琴 ;
杨天南 ;
郝美英 .
中国区域地质, 1996, (03) :54-61
[10]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