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139
作者
陈全红
李文厚
郭艳琴
梁积伟
崔军平
张道锋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坡移浊积扇; 滑塌浊积扇; 形成机制; 油气勘探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浊积岩体系主要发育于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坡移浊积扇和滑塌浊积扇,前者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相、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辫状水道前缘—中扇相、外扇相和盆地平原相,后者多呈透镜状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相带分异不明显,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滑塌浊积岩主要由阵发性的偶然因素诱发而成,规模相对较小,储集物性较差;而坡移浊积扇则与地形坡度的有利配置和较稳定的物源补给有关,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656 / 66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何自新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杨俊杰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  
断陷盆地构造岩相带与油气评价.[M].刘泽容等著;.科学出版社.1992,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 [J].
杨友运 .
地质通报, 2005, (04) :369-372
[5]   济阳坳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三角洲前缘浊积岩特征 [J].
饶孟余 ;
钟建华 ;
郭泽清 ;
杨和山 ;
刘金友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4) :624-633
[6]   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J].
张进 ;
马宗晋 ;
任文军 .
地质学报, 2004, (05) :600-611
[7]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 [J].
武富礼 ;
李文厚 ;
李玉宏 ;
席胜利 .
古地理学报, 2004, (03) :307-315
[9]   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 [J].
李文厚 ;
邵磊 ;
魏红红 ;
韩永林 ;
杨阳 ;
冀晓琳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58-63
[10]   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综述 [J].
方爱民 ;
李继亮 ;
侯泉林 .
地质论评, 1998, (03) :27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