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收获指数的研究进展

被引:80
作者
潘晓华
邓强辉
机构
[1]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作物; 收获指数; 遗传特性; 影响因素;
D O I
10.13836/j.jjau.2007001
中图分类号
S31 [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收获指数(HI)反映了作物群体光合同化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是评价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和栽培成效的重要指标。随着作物新品种的定向选育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善,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已由过去的0.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4~0.5,有的甚至达到了0.6。HI有着较高的遗传力,同时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物光合特性、输导组织的结构、穗部性状、N素水平以及水分等都对HI有显著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水稻收获指数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 [J].
何秀英 ;
陈钊明 ;
廖耀平 ;
程永盛 ;
陈粤汉 .
作物学报, 2006, (06) :911-916
[2]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J].
刘兆晔 ;
于经川 ;
杨久凯 ;
江汝胜 ;
王晓君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2) :182-184
[3]   土壤水分亏缺对水稻茎秆贮藏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运转的调节 [J].
王维 ;
蔡一霞 ;
蔡昆争 ;
张建华 ;
杨建昌 ;
朱庆森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5) :819-828
[4]   高产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J].
李春寿 ;
叶胜海 ;
陈炎忠 ;
阮关海 ;
黄福灯 ;
张小明 .
浙江农业学报, 2005, (04) :177-181
[5]   不同生态环境下水稻基因型产量形成与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 [J].
王勋 ;
戴廷波 ;
姜东 ;
荆奇 ;
曹卫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4) :615-619
[6]   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高延军 ;
张喜英 ;
陈素英 ;
孙宏勇 ;
裴冬 ;
陈四龙 .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05) :45-49
[7]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冯跃华 ;
邹应斌 ;
敖和军 ;
王淑红 .
作物研究, 2004, (03) :145-150
[8]   氮素与土壤水分对水稻养分吸收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J].
陈新红 ;
刘凯 ;
徐国伟 ;
王志琴 ;
杨建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5-19+24
[9]   不同小麦品种剑叶的光合速率、影响因素及其与穗重关系的研究 [J].
李跃建 ;
朱华忠 ;
伍玲 ;
余桂蓉 ;
杜文平 ;
刘世贵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578-581
[10]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差异的研究 [J].
兰进好 ;
张宝石 ;
周鸿飞 ;
刘源霞 ;
李洪利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1)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