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

被引:107
作者
史培军 [1 ,2 ,3 ]
孙劭 [1 ,2 ,3 ]
汪明 [1 ,3 ]
李宁 [2 ,3 ]
王静爱 [4 ,5 ]
金赟赟 [1 ,3 ]
顾孝天 [2 ,3 ]
尹卫霞 [4 ,5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4]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5]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划; 气温; 降水量; 变化趋势; 波动特征;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亦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要、科学家、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现行的中国气候区划均是以不同气候要素指标的多年均值为基础的,旨在表征气候状态的区域差异.然而在气候变化速率不断加快的今天,已有的气候区划并不能表达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也不能反映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与环境风险.本文利用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值、波动特征值定量识别气候变化,结合中国地形特点,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完成了中国气候变化区划(1961~2010年).一级区划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将中国气候变化(1961~2010年)划分为5个变化趋势带,即东北-华北暖干趋势带、华东-华中湿暖趋势带、西南-华南干暖趋势带、藏东南-西南湿暖趋势带以及西北-青藏高原暖湿趋势带;二级区划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特征,在一级区划基础上划分为14个波动特征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294 / 230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J].
卞娟娟 ;
郝志新 ;
郑景云 ;
葛全胜 ;
尹云鹤 .
地理研究, 2013, 32 (07) :1179-1187
[2]   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 [J].
郑景云 ;
卞娟娟 ;
葛全胜 ;
尹云鹤 .
地理研究, 2013, 32 (06) :987-997
[3]   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J].
任国玉 ;
张爱英 ;
初子莹 ;
周江兴 ;
任玉玉 ;
周雅清 .
气象科技, 2010, (01) :78-85
[4]  
The Northward Shift of Climatic Bel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asonal Responses[J]. 叶笃正,姜允迪,董文杰.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06)
[5]   近50年来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10年际波动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陈仁升 ;
刘连友 .
地理学报, 2002, (06) :655-661
[6]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影响 [J].
慈龙骏 ;
杨晓晖 ;
陈仲新 .
地学前缘, 2002, (02) :287-294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影响 [J].
沙万英 ;
邵雪梅 ;
黄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317-326
[8]   全球变暖对我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 [J].
沈雪芳 ;
丁裕国 ;
石明生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 (03) :108-111
[9]   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 [J].
周广胜 ;
张新时 .
植物学报, 1996, (01)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