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84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4.06.003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J].
李在军 ;
管卫华 ;
臧磊 ;
吕旭江 .
经济地理, 2013, 33 (08) :79-85
[2]   我国经济格局与收入差距演变关系探讨 [J].
蒋涛 ;
沈正平 ;
李敏 .
经济地理, 2013, 33 (06) :30-35
[3]   中国省际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分析 [J].
魏伟 ;
叶寅 .
经济地理, 2013, 33 (03) :118-124
[4]   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
韩玉刚 ;
焦化富 ;
李俊峰 .
经济地理, 2010, 30 (07) :1101-1106+1132
[5]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整合发展研究 [J].
罗世俊 ;
叶舒娟 ;
王秉建 .
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2) :43-47
[6]   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 [J].
杨建华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1-7
[7]   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周惠来 ;
郭蕊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05) :55-60
[8]   泛长三角边界之争 [J].
王红霞 .
中国改革, 2007, (10) :41-43
[9]   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J].
苗长虹 .
人文地理, 2005, (05) :19-25
[10]   大都市空间扩展的周期性特征——以美国华盛顿—巴尔的摩地区为例 [J].
宗跃光 .
地理学报, 2005, (03) :41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