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释尿素水氮耦合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44
作者
李广浩
赵斌
董树亭
刘鹏
张吉旺
何在菊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尿素; 水氮耦合; 产量; 光合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旱棚盆栽试验,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水平(正常水分W3、轻度水分胁迫W2、重度水分胁迫W1)和高氮N3(施纯氮315 kg hm–2)、中氮N2(施纯氮210 kg hm–2)、低氮N1(施纯氮105 kg hm–2)、不施氮N0四个控释尿素施氮水平,探讨控释尿素水氮耦合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水氮耦合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相同水分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W1条件下增产13.17%20.96%,W2条件下增产13.93%32.48%,W3条件下增产14.37%21.83%。相同施氮水平下,产量也随水分增加而增加,W2N3、W3N2和W3N3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较高。水氮耦合对夏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显著,W1条件下N3、N2和N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N0,W2、W3各施氮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W3各处理的平均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2个水分处理,W2N3比W3N3和W3N2前期略低,后期无显著差异。水氮耦合效应能有效减缓穗位叶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qP以及PSII反应中心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的下降速率,提高光能利用率。控释尿素水氮耦合能有效提高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净光合速率,保证籽粒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穗位叶实际和最大光化学效率,从而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的优势较大。综合产量与光合特性、荧光特性的表现,在田间持水量为75%±5%的土壤条件下,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210 kg hm–2为最佳;在田间持水量为55%±5%的土壤条件下,控释尿素施氮量以纯氮315 kg hm–2为宜。
引用
收藏
页码:1406 / 14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和根冠比及产量的影响 [J].
武荣 ;
李援农 .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 (06) :963-967
[2]   水肥耦合对夏玉米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温利利 ;
刘文智 ;
李淑文 ;
文宏达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5 (03) :14-19
[3]  
不同有机肥量对旱地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王晓娟,贾志宽,梁连友,丁瑞霞,王敏,李涵.应用生态学报. 2012(02)
[4]  
Ideotype root architecture for efficient nitrogen acquisition by maize in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J]. MI GuoHua,CHEN FanJun,WU QiuPing,LAI NingWei,YUAN LiXing & ZHANG FuSuo*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rition,MOA;Key Laboratory of Plant-Soil Interaction,MOE;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0(12)
[5]   控制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J].
魏永霞 ;
何双红 ;
魏永华 .
灌溉排水学报, 2010, 29 (05) :98-102
[6]   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J].
赵斌 ;
董树亭 ;
张吉旺 ;
刘鹏 .
作物学报, 2010, 36 (10) :1760-1768
[7]   不同水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张学军 ;
赵营 ;
陈晓群 ;
王晓彬 ;
蔡典雄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04) :126-131
[8]  
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赵斌,董树亭,王空军,张吉旺,刘鹏.应用生态学报. 2009(11)
[9]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玉米叶片光系统活性的影响 [J].
李耕 ;
高辉远 ;
赵斌 ;
董树亭 ;
张吉旺 ;
杨吉顺 ;
王敬锋 ;
刘鹏 .
作物学报, 2009, 35 (10) :1916-1922
[10]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J].
齐华 ;
白向历 ;
孙世贤 ;
刘明 ;
杨国航 ;
丛雪 .
华北农学报, 2009, (03) :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