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ayleigh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中国大陆岩石圈形变特征

被引:47
作者
易桂喜 [1 ,2 ]
姚华建 [3 ]
朱介寿 [2 ]
Robert Dvan der Hilst [3 ]
机构
[1] 四川省地震局
[2]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关键词
Rayleigh面波; 相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中国大陆; 岩石圈形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历史非常复杂,岩石圈长期积累的形变较大,而利用地震面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研究岩石圈形变特征的强有力手段.本文利用双台窄带通滤波-互相关方法与基于图像分析的相速度频散曲线提取技术,提取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进而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20~120 s周期Rayleigh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图像.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大部分区域的方位各向异性横向分辨率在5°左右.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反映出形变特征的空间差异;104°E以东地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弱于西部地区,表明其构造变形总体弱于西部地区.青藏地块及其东缘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变形最为强烈.但东部的局部地区如华南地块与珠江口地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以及秦岭-大别造山带,较强的各向异性显示这些区域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强变形.青藏地块内中短周期快波方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指示板块碰撞与挤压过程中软弱物质的流变方向.青藏地块西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形变模式相似,可能处于壳幔耦合状态;而中东部及东缘地区地壳上地幔形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壳幔似乎不具备垂直连贯的形变特征.位于青藏地块北部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祁连褶皱带同样经历了强变形.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上扬子地块快波方向的变化显示中地壳与下地壳上地幔形变模式不同,而形变特征一致的下地壳与上地幔应为强耦合.大约以103°E为界,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西段和北东段,南西段处于低速区,而北东段位于高速区,且方位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大于南西段;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地震沿断裂带的单侧破裂模式除与北东段的高应力积累有关外,还可能与北东段地下介质物性存在密切关系,高速坚硬岩体的发育有利于应变能的积累与集中释放.
引用
收藏
页码:256 / 26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川西龙门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远震P波层析成像 [J].
郭飚 ;
刘启元 ;
陈九辉 ;
刘立申 ;
李顺成 ;
李昱 ;
王峻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46-355
[2]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J].
石玉涛 ;
高原 ;
赵翠萍 ;
姚志祥 ;
太龄雪 ;
张永久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98-407
[3]   四川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2) :1589-1599
[4]   利用剪切波各向异性推断地壳主压应力场:以首都圈地区为例 [J].
高原 ;
吴晶 .
科学通报, 2008, (23) :2933-2939
[5]   黄海及其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 [J].
胥颐 ;
李志伟 ;
刘劲松 ;
郝天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44-1450
[6]   GPS观测约束下的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运动学模型 [J].
王伟 ;
王琪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04) :75-82+88
[7]   青藏高原及邻区的Rayleigh面波的方位各向异性 [J].
苏伟 ;
王椿镛 ;
黄忠贤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6) :674-682
[8]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J].
常利军 ;
王椿镛 ;
丁志峰 ;
周民都 ;
杨建思 ;
徐智强 ;
姜旭东 ;
郑秀芬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31-438
[9]   中国大陆及邻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J].
易桂喜 ;
姚华建 ;
朱介寿 ;
Robert Dvan der Hilst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402-411
[10]   华夏地块东南部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特征初步研究 [J].
吴晶 ;
高原 ;
蔡晋安 ;
石玉涛 ;
林树 ;
鲍挺 ;
李祖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6) :1748-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