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

被引:173
作者
成金华 [1 ]
孙琼 [1 ]
郭明晶 [1 ]
徐文赟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区域差异; 超效率DEA; 空间自相关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摘要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2011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指数取值范围在0.236-0.400之间),表明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近邻效应显著;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80%左右的省份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显著的空间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其中H-H集聚的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生态效率的重要增长极,有着较强的正向辐射效应,有向周围扩散的趋势,而位于L-L集聚区的西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及东北三省则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二是把握区域发展特征,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新渠道。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城市群生态效率研究——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 [J].
付丽娜 ;
陈晓红 ;
冷智花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4) :169-175
[2]   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测度及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0年省际数据 [J].
张雪梅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 (02) :78-85
[3]   资源、环境两维视角下区域生态效率DEA评价 [J].
程晓娟 .
当代经济管理, 2013, 35 (02) :63-68
[4]   基于DEA模型的县域生态效率空间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J].
姚玉玲 ;
贾科利 ;
王金凤 ;
方晟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5 (03) :324-328
[5]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J].
刘丙泉 ;
李雷鸣 ;
宋杰鲲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10) :3-6
[6]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时空差异研究 [J].
王恩旭 ;
武春友 .
管理学报, 2011, 8 (03) :443-450
[7]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 [J].
邓波 ;
张学军 ;
郭军华 .
中国软科学, 2011, (01) :92-99
[8]   山东省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实证分析 [J].
李栋雁 ;
董炳南 .
当代经济, 2010, (12) :131-133
[9]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生态效率研究——以2007年省际间面板数据为例 [J].
王波 ;
方春洪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02) :158-162
[10]   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J].
杨斌 .
经济地理, 2009, 29 (07) :119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