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气象条件变化对中国重点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的影响

被引:84
|
作者
张小曳 [1 ]
徐祥德 [1 ]
丁一汇 [2 ]
柳艳菊 [2 ]
张恒德 [3 ]
王亚强 [1 ]
仲峻霆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国家气候中心
[3] 国家气象中心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量化不利气象条件; PM2.5变化中气象贡献; 大气十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13~2017年中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了系列污染减排措施,重点地区PM质量浓度下降明显,这其中气象条件变化起到了多大作用,是政府和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文章主要基于各类气象要素观测、诊断、结合污染-气象条件指数等对PM污染影响的深入分析,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后的2014~2015年中国重点地区气象条件相较2013年变差, 2016和2017年气象条件相较转好.但在京津冀地区2017年相较2013年PM质量浓度下降的39.6%中,仅有~5%(约占总PM降幅的13%)是来自气象条件转好的贡献;在长三角地区下降的34.3%中,有~7%(约占总PM降幅的20%)是来自气象条件转好的贡献,由于气象条件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此区域观测到的PM降幅,显示出"大气十条"实施五年减排仍然发挥了PM污染改善的主导作用,天气和气候变化因素虽有影响但没有起到控制性作用(文章是用PLAM指数来量化气象条件变好或变差的).在珠三角地区,气象条件对2017年相较2013年的年均PM浓度下降影响较弱,下降成效也主要来自减排的贡献. 2017年冬季气象条件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相较2013年分别转好约20%和30%,在两区域冬季PM分别约40.2%和38.2%的降幅中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京津冀区域2016年冬季气象条件好于2017年冬季约14%,但2017年冬季PM降幅仍大于2016年,显示出2017年更大力度的减排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冬季持续性重污染期间选择气象条件相同的过程对比,也发现因减排导致的PM下降幅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16和2017年下降的PM浓度幅度更为明显,表明"大气十条"实施5年后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各项控制措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2017年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削减.中国大气PM持续性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京津冀地区仅因气象条件不利就会导致PM浓度较其他季节上升约40~100%,这与冬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降有关,与中国华北冬季受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风坡"效应所导致的下沉气流和"弱风效应"有关,与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边界层结构日趋稳定有关.重污染形成是因为区域出现停滞-静稳的形势,高空环流型主要可分为平直西风和高压脊型,污染形成后不断累积的PM污染还会进一步导致边界层气象条件转差、转差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控制了PM的"爆发性增长"现象,形成显著的不利气象条件与PM累积之间的双向反馈.这些表明在中国现今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仍然居高的情况下,不利气象条件是持续性重污染形成、累积的必要外部条件.在重污染形成初期大幅降低区域污染排放,是消除和减少持续性重污染事件的关键手段.即使在有利气象条件下,也不宜无限制地允许排放,因为当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显著改变边界层气象条件、会"关闭"污染扩散的"气象通道".
引用
收藏
页码:483 / 50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PM2.5 during the Red-Alert Heavy Pollution Episodes in Beijing in December 2016
    Junting ZHONG
    Xiaoye ZHANG
    Yaqiang WANG
    Junying SUN
    Yangmei ZHANG
    Jizhi WANG
    Kaiyan TAN
    Xiaojing SHEN
    Haochi CHE
    Lu ZHANG
    Zhouxiang ZHANG
    Xuefei QI
    Huarong ZHAO
    Sanxue REN
    Yang LI
    [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7, 31 (05) : 809 - 819
  • [2]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for Persistent Haze Event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Ping WU
    Yihui DING
    Yanju LIU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7, 34 (04) : 429 - 440
  • [3]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
    徐祥德
    王寅钧
    赵天良
    程兴宏
    孟莹莹
    丁国安
    [J]. 科学通报, 2015, 60 (12) : 1132 - 1145
  • [4] Arctic Sea Ice Decline Intensified Haze Pollution in Eastern China[J]. WANG Hui-Jun,CHEN Huo-Po,LIU Jiping.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5(01)
  • [5]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张人禾
    李强
    张若楠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 27 - 36
  • [6]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张小曳
    孙俊英
    王亚强
    李卫军
    张蔷
    王炜罡
    权建农
    曹国良
    王继志
    杨元琴
    张养梅
    [J]. 科学通报, 2013, 58 (13) : 1178 - 1187
  • [7] 华北平原1951年至2006年风速变化特征分析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J]. 资源科学, 2009, 31 (09) : 1486 - 1492
  • [8]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高歌
    [J]. 地理学报, 2008, (07) : 761 - 768
  • [9] 北京PM10持续污染及与常规气象要素的关系
    隋珂珂
    王自发
    杨军
    谢付莹
    赵越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6) : 77 - 82
  • [10]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任国玉
    郭军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J]. 气象学报, 2005, (06) : 942 - 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