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显微组分的活化能研究

被引:18
作者
孙旭光
秦胜飞
罗健
金奎励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2]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活化能; 结构组成; 树皮体; 镜质体; 丝质体;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1.06.013
中图分类号
P632 [地球化学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热解反应中活化能(E)与生烃率的关系是煤(干酪根)结构组成的反映,这就如同指纹一样,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显微组分其动力学特征不同。煤及显微组分化学结构的确定是目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点。利用岩石热解(Rock-Eval)、热解气相色谱(PY-GC)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方法,对树皮体、镜质体和丝质体不同生烃率所对应的活化能进行测定和计算,在此基础上对上述组分的化学结构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三种组分的生烃率-活化能关系图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化学结构明显不同:树皮体热解生烃主要集中在低活化能区,其化学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主要由脂族结构组成,芳香结构及杂原子官能团相对较少;镜质体的生烃活化能稍高,其结构比树皮体要复杂些,以烷基苯和甲氧基苯为主;丝质体生烃主要集中在高活化能区,化学结构更为复杂些,除以烷基苯及甲氧基苯为主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杂原子官能团以及短链脂肪烃。另外,上述三种组分的平均活化能明显不同,其中树皮体的最低,丝质体的最高,镜质体的介于两者中间。因此,生油门限也存在很大差别,在相同的热演化条件下,三者的生烃顺序依次为树皮体→镜质体→丝质体。
引用
收藏
页码:599 / 60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未熟—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J].
卢双舫 ;
刘晓艳 ;
付晓泰 ;
冯亚丽 ;
王振平 ;
薛海涛 .
沉积学报, 2001, (01) :130-135
[2]   煤显微组分分离富集 [J].
孙旭光 ;
李荣西 ;
杜美利 .
中国煤田地质, 1997, (03) :26-27
[3]   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J].
卢双舫 ;
陈昕 ;
付晓泰 .
沉积学报, 1997, (02) :126-129
[4]   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动力学 [J].
卢双舫 ;
王子文 ;
黄第藩 ;
赵锡嘏 ;
刘晓艳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 (01) :101-107
[5]   不同类型干酪根热解生烃动力学研究(一) [J].
杨国华 ;
吴肇亮 ;
刘庆豪 ;
田蔚 ;
徐伟民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1) :72-80
[6]   生油岩干酪根热降解动力学研究及其在油气生成量计算中的应用 [J].
金强 ;
钱家麟 ;
黄醒汉 .
石油学报, 1986, (03) :11-19
[7]   用生油岩生烃动力学模型计算生油气量 [J].
吴肇亮 ;
黄醒汉 .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 (03) :1-9
[8]   应用岩石评价仪进行生油岩热解生烃动力学的研究 [J].
王剑秋 ;
邬立言 ;
钱家麟 .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4, (01) :56-64
[9]   油气定量预测方法的探讨 [J].
杨文宽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1, (02) :104-113
[10]   中国东部某些盆地下第三系生油岩演化的数学模拟 [J].
罗秋霞 .
石油实验地质, 1980, (02)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