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通过调控钙结合蛋白PV、CB表达抑制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增高的机制研究

被引:12
|
作者
黄秀容 [1 ]
张子强 [1 ]
方宣琼 [1 ]
袁青 [2 ]
机构
[1]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脑卒中肢体痉挛; 肌张力; 靳三针; 钙结合蛋白小白蛋白; 钙结合蛋白D;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 [针灸学、针灸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研究靳三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增高的抑制作用及对钙结合蛋白小白蛋白(PV)、钙结合蛋白D(C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靳三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靳三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第3日取穴治疗6 d,分别于术后1 d、3 d(治疗前)、9 d(治疗后)测定各组大鼠Bederso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eeney平衡木评分,采用电生理描记法测定术后3 d(治疗前)、9 d(治疗后)各组大鼠肌张力,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术后3 d(治疗前)、9 d(治疗后)各组大鼠脑干组织中PV、C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靳三针组大鼠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eeney平衡木行走评分显著升高(P <0.05),间接肌张力及脑干组织PV、CB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0.05);术后9 d(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靳三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eeney平衡木行走评分显著降低(P <0.05),间接肌张力及脑干组织中PV、CB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与术后3 d(治疗前)比较,术后9 d(治疗后)靳三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eeney平衡木行走评分显著降低(P <0.05),间接肌张力、脑干组织PV、CB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结论靳三针可能通过上调钙结合蛋白PV、CB表达抑制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增高,缓解其痉挛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1204 / 12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p53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J]. 王博,张晓明,吴松,黄伟,李丹,卢威,谢俊.中国针灸. 2019(09)
  • [2] 眼针与体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大鼠氧自由基和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差异研究
    邰东梅
    马贤德
    潘茜
    王莹
    于丹
    高原
    井欢
    赵金茹
    王哲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 (08) : 1876 - 1880
  • [3] 毫火针结合督脉推拿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兰长安
    杜捷
    江琪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 (08) : 1000 - 1002
  • [4] 揿针埋针结合靳三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任富贞
    苏秀贞
    杜科伟
    何晓慧
    陈双慧
    常春雷
    [J]. 中医药导报, 2019, 25 (13) : 88 - 90
  • [5] 针刺调节大鼠在脑卒中痉挛状态下黑质纹状体内相关神经兴奋-抑制因子受体的研究
    郭斌
    岳增辉
    谢志强
    谢丽娜
    王彭汉
    陈乐乐
    朱小珊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 (07) : 3201 - 3203
  • [6] 针刺、推拿及康复疗法3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大尉
    张虎
    王振垚
    [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 (05) : 29 - 33
  • [7] 从阴阳六气角度论经筋
    张惠东
    董宝强
    马铁明
    林星星
    宋杰
    张小卿
    王树东
    张志星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03) : 912 - 915
  • [8] 袁青运用调神针法临证思路与特色探析
    晁延如
    赖名殷
    秦玮珣
    汤景清
    袁青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 (10) : 2063 - 2065
  • [9] 电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肢体肌张力增高抑制作用及对中枢系统GABA能中间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伍芳
    胡振平
    谢远见
    唐昌敏
    廖家权
    [J]. 中国中医急症, 2018, 27 (09) : 1587 - 1588
  • [10] 靳三针结合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曾丽兰
    周晓铃
    黄振
    邵瑛
    [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 37 (05) : 367 -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