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被引:64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汶川MS 8.0地震; 地震波衰减; 地震定位; 地壳上地幔结构; 流动地震台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6 [测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Δ≤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m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584 / 59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2]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J].
何宏林 ;
孙昭民 ;
王世元 ;
王纪强 ;
董绍鹏 .
地震地质, 2008, (02) :359-362
[3]   震源机制和断层面的介质刚度对强地面运动的影响 [J].
高孟潭 ;
姜慧 ;
俞言祥 ;
许力生 ;
唐丽华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17) :3101-3106
[4]   分离三分量远震接收函数的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 [J].
刘启元 ;
Rainer Kind .
地震地质, 2004, (03) :416-425
[6]   接收函数复谱比的最大或然性估计及非线性反演 [J].
刘启元,李顺成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4) :442-443
[7]  
强震观测与分析原理[M]. 地震出版社 , 谢礼立等 编著, 1982
[8]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 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 Central China[J] . B. Burchfiel,Chen Zhiliang,Liu Yupinc,L. Royden.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 1995 (8)
[9]  
New technology:New geological challenges .2 Burchfiel B C. Geol Soc Amer Today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