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23
作者
冷济高 [1 ]
庞雄奇 [1 ]
李晓光 [2 ]
高先志 [1 ]
崔丽静 [2 ]
苏栋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育部油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辽河断陷; 西部凹陷; 统计分析;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坡带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多为构造油气藏或与构造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制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和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沙三段和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473 / 4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J].
庞雄奇 ;
高剑波 ;
吕修祥 ;
孟庆洋 ;
王英民 ;
姜振学 ;
刘洛夫 .
石油学报, 2008, (02) :159-166+172
[2]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断层控烃作用 [J].
吴孔友 ;
查明 .
石油学报, 2007, (03) :17-22
[3]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J].
金之钧 ;
王骏 ;
张生根 ;
王俊玲 ;
张发强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11-115
[4]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扇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J].
王存武 ;
陈红汉 ;
陈长民 ;
庞雄 ;
施和生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2) :247-252+266
[5]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 [J].
佟殿君 ;
任建业 ;
任亚平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3) :39-42+106
[6]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J].
蔡希源 ;
刘传虎 .
石油学报, 2005, (05) :5-8+13
[7]   柴北缘西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J].
姜振学 ;
庞雄奇 ;
罗群 ;
张洪 ;
田丰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692-695
[8]   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 [J].
罗群 ;
庞雄奇 .
石油学报, 2003, (02) :24-29
[9]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 [J].
孙洪斌 ;
张凤莲 .
古地理学报, 2002, (03) :83-92
[10]   桥口构造沙三段气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王生朗 ;
任来义 ;
王洪斌 ;
黄国平 ;
张虹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2) :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