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带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11
作者
黄永健
张成江
汪云亮
刘树根
王国芝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三系,成都理工大学三系,成都理工大学三系,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系成都,成都,成都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中生代花岗岩; 构造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总结了龙门山造山带印支末 -燕山期花岗岩带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在探讨其成因及构造意义的基础上 ,将龙门山造山带与传统的 A型与 B型俯冲带的岩浆作用进行了对比 ,指出龙门山造山带的岩浆作用的不同特点是其区别于传统 A型、B型及其他的一些内陆挤压俯冲带的重要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M].骆耀南等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龙门山中段地质.[M].林茂炳等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  
挤压-俯冲作用与孪生花岗岩带.[M].胡志宏;胡受奚著;.地质出版社.1993,
[4]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5]  
成对花岗岩带和板块构造.[M].杨树锋著;.科学出版社.1987,
[6]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黄汲清指导;任纪舜等执笔;.科学出版社.1980,
[7]   碰撞后的造山过程及造山带巨量花岗岩的成因 [J].
杨坤光 ;
杨巍然 .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4) :17-23
[8]   论楔入造山作用──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 [J].
蔡学林,魏显贵,刘援朝,曹家敏 .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02) :97-102
[9]   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J].
洪大卫 .
地学前缘, 1994, (Z1) :79-86
[10]   龙门山中北段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J].
宋鸿彪 ;
刘树根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