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北气田气水分布及气水运动规律分析

被引:20
作者
华锐湘 [1 ]
贾英兰 [1 ]
李清 [2 ]
许文平 [1 ]
秦彩虹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
[2]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涩北气田; 储集层; 孔隙类型; 润湿性; 气水边界; 两相流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气井出水是长期以来困扰涩北气田提高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从宏观气水分布及气水运动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边水、层内水、层间水的形成机理和气井见水的3种基本模式;然后从微观角度,对疏松砂岩气藏的储层孔隙结构及岩石润湿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对气藏原始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涩北气田储层纵向上砂、泥岩间互分布,对于孔隙结构较差、以细小孔隙为主、孔隙与喉道半径较小且分选性较差的储层,将导致气水分异作用减弱,从而形成较长的气水过渡带。对于涩北气田,构造位置是控制原始气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毛细管压力是造成气水界面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储层岩石的混合润湿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1+139 +139-14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运移通道研究 [J].
曲江秀 ;
高长海 ;
查明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24-28+182
[2]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技术进展 [J].
马力宁 ;
王小鲁 ;
朱玉洁 ;
华锐湘 ;
李江涛 ;
孙虎法 .
天然气工业, 2007, (02) :77-80+155
[3]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J].
管志强 ;
徐子远 ;
周瑞年 ;
姜桂凤 .
天然气工业, 2001, (06) :1-5+111
[4]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李明诚编著, 2004
[5]  
油层物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何更生编, 1994
[6]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及其成因与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邸世祥等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