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川西南上三叠统为例

被引:18
作者
施振生 [1 ]
李熙喆 [1 ]
董大忠 [2 ]
邱振 [2 ]
卢斌 [1 ]
梁萍萍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成岩演化; 孔隙演化; 川西南部; 上三叠统;
D O I
10.13745/j.esf.yx.2017-6-4
中图分类号
P534.51 [三叠纪(系)];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并进一步决定相对优质储层分布。川西南上三叠统砂岩储层整体孔隙度小于6%,基质渗透率小于0.1×10-3μm2,属于典型致密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综合分析表明,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综合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确定各成岩事件和成岩矿物形成相对顺序:压实作用→第Ⅰ期裂缝→第Ⅰ期伊利石胶结→第Ⅰ期石英加大→第Ⅰ期方解石胶结→第Ⅱ期石英加大、硅质充填→长石、岩屑溶蚀→绿泥石胶结或者伊利石胶结→第Ⅱ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作用→第Ⅱ期破裂作用→第Ⅲ期石英加大、硅质充填→第Ⅲ期碳酸盐胶结→碳酸盐交代长石和石英→第Ⅲ期构造破碎→晚期方解石和石英胶结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及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砂岩储层目前已达到中成岩A2期至B期,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造成孔隙度损失约27.5%,硅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仅损失孔隙度约5.3%。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9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为例
    张涵冰
    彭军
    杨素举
    鲁明
    夏青松
    李斌
    [J]. 石油实验地质, 2016, (04) : 543 - 550
  • [2]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致密砂岩气成藏
    杨华
    刘新社
    闫小雄
    [J]. 地学前缘, 2015, 22 (03) : 174 - 183
  • [3] 致密砂岩中硅质胶结物的硅质来源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须家河组二段为例
    罗龙
    孟万斌
    冯明石
    谭先锋
    张世华
    孙茹
    肖春晖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 (03) : 435 - 443
  • [4] 川西南部须二段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蒋裕强
    刁昱翔
    王猛
    陶艳忠
    蒋婵
    张本健
    刘枢
    宋益涛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 33 (04) : 509 - 516+530
  • [5]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成因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杨华
    钟大康
    姚泾利
    刘显阳
    马石玉
    樊林林
    [J]. 地学前缘, 2013, 20 (02) : 69 - 76
  • [6]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
    刘四兵
    沈忠民
    刘昊年
    吕正祥
    王鹏
    [J]. 石油学报, 2013, 34 (01) : 47 - 58
  • [7] 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与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机制
    郭迎春
    庞雄奇
    陈冬霞
    朱宏权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S2) : 21 - 32
  • [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六段海侵沉积记录
    施振生
    谢武仁
    马石玉
    李国宪
    [J]. 古地理学报, 2012, 14 (05) : 583 - 595
  • [9] 中国致密砂岩气及在勘探开发上的重要意义
    戴金星
    倪云燕
    吴小奇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3) : 257 - 264
  • [10] 川西前陆盆地中段须家河组二段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演化
    肖艳
    彭军
    张纪智
    罗文军
    刘焕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 23 (03) : 501 -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