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血清5-HT、NE和BDNF水平的影响

被引:37
|
作者
聂容荣 [1 ,2 ]
莫碧文 [2 ]
曾伟星 [1 ]
潘泓华 [1 ]
李作兴 [2 ]
江伟 [2 ]
齐立 [1 ]
机构
[1] 解放军第181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
[2]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关键词
通督治郁”针法; 脑卒中后抑郁症; 血清5-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探讨"通督治郁"针灸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本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住院部和门诊治疗的120例PSD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3组,(采用"通督治郁"针灸疗法治疗为A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为B组、采取西药治疗为C组)各40例。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血清5-HT、NE和BDNF表达水平及治疗前后的治疗疗效。结果 3组患者经各自方案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A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B组和C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NE、5-HT、BDNF水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三组患者NE、5-HT、BDNF水平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后A组NE、5-HT、BDNF水平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C组(P<0.05),但B组和C组NE、5-HT、BDNF水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经各自方案治疗后A组抑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B组(65.00%)、C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总有效率比较(65.00%/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治郁"针灸疗法在可显效地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且可明显地提高PSD患者血清中的NE、5-HT、BDNF的表达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808 / 812 +8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 [1]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检测SEP与血浆5-羟色胺的临床意义
    申龙燮
    朴莲荀
    朴虎男
    [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 33 (12) : 1122 - 1125
  • [2] 蒙医脑-白脉调控针刺对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前额叶皮质NE、DA、5-HT含量影响
    李学勇
    姚哈斯
    苗美
    乌兰
    [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 25 (11) : 2029 - 2031
  • [3] 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外周神经递质的影响
    张锦花
    洪兰
    吕学玉
    周璇梓
    薛家鹏
    梁秋语
    汪卫东
    [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8 (10) : 895 - 897
  • [4] 丁苯酞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J]. 陈鹏.空军医学杂志. 2016(05)
  • [5] 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J]. 范文涛,闫咏梅,别玉龙,王倩.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6(10)
  • [6] 针刺对卒中后抑郁大鼠5-HTT、5-HT1AR、NEα2R蛋白表达的影响
    章显宝
    汪燕
    王震
    梁发俊
    郭小利
    肖伟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 (09) : 783 - 788
  • [7] 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清BDNF和5-HT水平的影响
    林冬梅
    [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1 (09) : 1088 - 1091
  • [8]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陈艳波
    谭忠林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 (08) : 1363 - 1365
  • [9] 针刺对抑郁症大鼠海马5-HT、NE、BDNF水平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樊凌
    吕爱平
    符文彬
    许能贵
    刘建华
    李滋平
    吴泰相
    欧爱华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08) : 3204 - 3207
  • [1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对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影响
    张艳丽
    郭美英
    杜玉青
    曹哲
    马海兰
    [J]. 临床误诊误治, 2016, 29(S1) (S1) : 57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