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95
作者
梁红梅 [1 ]
刘卫东 [1 ]
刘会平 [2 ]
林育欣 [1 ]
刘勇 [1 ]
机构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深圳市;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8.05.018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082802 ; 120405 ;
摘要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快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636 / 6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J].
乔标 ;
方创琳 .
生态学报, 2005, (11) :211-217
[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J].
刘耀彬 ;
宋学锋 .
地理科学, 2005, (04) :26-32
[3]   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J].
张富刚 ;
郝晋珉 ;
李旭霖 ;
姜光辉 ;
丁忠义 ;
李新波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2) :63-68
[4]   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J].
李崇明 ;
丁烈云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 (11) :134-139+144
[5]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 [J].
陈祖海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4, (04) :21-24
[6]   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J].
张巨东 ;
张凤荣 .
国土资源, 2004, (04) :31-33
[7]   试论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中的协调性问题 [J].
张巨东 ;
张凤荣 ;
龚丹 .
农村经济, 2004, (04) :28-30
[8]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J].
袁艺 ;
谢锋 ;
史培军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835-842
[9]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格局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J].
袁艺 ;
史培军 ;
刘颖慧 ;
谢锋 .
生态学报, 2003, (09) :1832-1840
[10]   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 [J].
徐学荣 ;
吴祖建 ;
张巨勇 ;
谢联辉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 (02) :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