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中部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兼论原-古特提斯洋的演化

被引:95
作者
王立全 [1 ]
潘桂棠 [1 ]
李才 [2 ]
董永胜 [2 ]
朱弟成 [1 ]
袁四化 [1 ]
朱同兴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藏北羌塘中部;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 原-古特提斯洋; 堆晶辉长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4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位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的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主要由辉石橄榄岩、堆晶辉石岩、堆晶辉长岩、斜长岩等岩石类型组成。对堆晶辉长岩中锆石的矿物学与年代学研究表明,堆晶辉长岩中发育3种内部结构特征的锆石晶体,锆石Th、U含量和Th/U值揭示了同一岩浆系统中结晶形成的岩浆锆石。获得堆晶辉长岩SHRIMP锆石U-Pb谐和年龄461Ma±7Ma(MSWD=1.3)、431.7Ma±6.9Ma(MSWD=0.54),分别代表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原-古特提斯洋扩张过程中早期(中奥陶世Darriwilian阶晚期)、晚期(早志留世Telychian阶中期)的岩浆作用事件。果干加年山早古生代堆晶岩具有MORB的特征,代表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中残存的早古生代蛇绿岩,也是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目前为止认知时代最早的原-古特提斯洋壳的残迹。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确定及其年代学的约束,使得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时代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并推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南羌塘古生代增生楔及其中生代盆地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的巨型缝合带,晚古生代原-古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消减导致了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岛弧型火山岩、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和大洋俯冲型榴辉岩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2045 / 20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31]   西藏丁青弧前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刘文斌 ;
钱青 ;
岳国利 ;
李秋生 ;
张旗 ;
周美付 .
岩石学报, 2002, (03) :392-400
[32]   大别山黄镇榴辉岩锆石的微区微量元素分析: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J].
吴元保 ;
陈道公 ;
夏群科 ;
程昊 ;
涂湘林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2, (11) :859-863
[33]   锆石SHRIMP样品靶制作、年龄测定及有关现象讨论 [J].
宋彪 ;
张玉海 ;
万渝生 ;
简平 .
地质论评, 2002, 48(S1) (S1) :26-30
[34]   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本依据 [J].
简平 ;
程裕淇 ;
刘敦一 .
地学前缘, 2001, (03) :183-191
[35]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J].
尹安 .
地球学报, 2001, (03) :193-230
[36]   西藏羌塘中央隆起区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J].
李才 ;
王天武 ;
杨德明 ;
杨日红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1) :25-31+36
[37]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冈玛日地区蓝闪石片岩及其40Ar/39Ar年代学 [J].
邓希光 ;
丁林 ;
刘小汉 ;
周勇 ;
A.Yin ;
P.A.Kapp ;
M.A.Murphy ;
C.E.Manning .
科学通报, 2000, (21) :2322-2326
[38]   藏北羌塘中部冈玛日—桃形错蓝片岩的发现 [J].
邓希光 ;
丁林 ;
刘小汉 ;
An Yin ;
Paul A.Kapp ;
Michael A.Murphy ;
CraigE.Manning .
地质科学, 2000, (02) :227-232
[39]   西藏中北部双湖地区蓝片岩带及其构造涵义 [J].
鲍佩声 ;
肖序常 ;
王军 ;
李才 ;
胡克 .
地质学报, 1999, (04) :302-314+388
[40]   藏北阿木岗群、查桑群和鲁谷组放射虫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 [J].
李日俊 ;
吴浩若 ;
李红生 ;
孙东立 .
地质论评, 1997, (03) :250-25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