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中部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被引:42
作者
王菱 [1 ]
甄霖 [1 ]
刘雪林 [1 ]
Ochirbat Batkhishig [2 ]
王勤学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蒙古科学院地理所
[3]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蒙古国;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气候变化; 比较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蒙古国中部6个气象站1940~2004年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6个气象站1951~2004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对两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中国内蒙古6站平均升温1.35℃,蒙古国6站上升1.13℃,2000~2004年与60年代相比:中国内蒙古6站上升1.89℃,蒙古国则为1.37℃,中国内蒙古6站的升温速率高于蒙古国6站。对温度变化趋势作突变性检验,结果表明:温度发生突变时间是纬度较高地区早于纬度较低的地区,大城市早于中小城镇,城市化对温度变化影响比较明显。相对于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没有显著性的突变,但有周期变化,中国内蒙古降水变化有2.8年周期,蒙古国有4年、8年的周期,这可能因为中国内蒙古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而蒙古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内蒙古东部近54年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J].
白美兰 ;
郝润全 ;
邸瑞琦 ;
高建国 .
气象, 2006, (06) :31-36
[2]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J].
赵宗慈 ;
王绍武 ;
徐影 ;
任国玉 ;
罗勇 ;
高学杰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4) :808-817
[3]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J].
任国玉 ;
郭军 ;
徐铭志 ;
初子莹 ;
张莉 ;
邹旭凯 ;
李庆祥 ;
刘小宁 .
气象学报, 2005, (06) :942-956
[4]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曹宇 ;
欧阳华 ;
肖笃宁 ;
陈高 .
地理研究, 2005, (01) :130-139+164
[5]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J].
林学椿 ;
于淑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39-45
[6]   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陈隆勋 ;
周秀骥 ;
李维亮 ;
罗云峰 ;
朱文琴 .
气象学报, 2004, (05) :634-646
[7]   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J].
路云阁 ;
李双成 ;
蔡运龙 .
地理科学, 2004, (04) :432-438
[8]   土地利用变化对鄂尔多斯高原周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J].
许炯心 .
地理研究, 2004, (04) :463-468
[9]   我国东北与蒙古国铁路通道建设研究 [J].
叶宝明 .
世界地理研究, 2004, (02) :26-32
[10]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J].
王菱 ;
谢贤群 ;
李运生 ;
唐登银 .
地理研究, 2004, (01) :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