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长江中游河段冲淤变化(1975-2017年)

被引:10
作者
李少希 [1 ]
杨云平 [1 ,2 ]
张华庆 [1 ]
朱玲玲 [3 ]
朱玉德 [1 ]
张明进 [1 ]
机构
[1]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2]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河道冲淤;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三峡工程; 长江中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147 [河道演变];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等综合影响改变了河道演变的自然进程,尤其是流域大型水库的影响,深刻改变了下游的水沙通量与河道演变过程及趋势.以三峡工程为对象,研究坝下游水沙通量及河道演变过程对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关系,可加深大型水利枢纽运行对下游河道演变影响的认识.本文以长江中游河段(宜昌—湖口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1975—2017年河道冲淤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长江中游河床已发生了累积性的冲刷,近坝段砂卵石河段冲刷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沙质河段冲刷强度呈增强态势.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同河型演变特征归纳为:分汊河段江心洲以冲刷为主,上荆江河段内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稳定了江心洲形态,但面积受清水下泄的影响呈减小态势,枯水期主汊分流比呈减小态势,部分汊道发生了主支汊交替变化;下荆江及下游分汊河段江心洲面积虽然交替变化,整体上航道整治工程控制了江心洲规模;弯曲河段凸岸侧边滩以冲刷为主,急弯段的凹岸侧深槽淤积,微弯段凸岸边滩冲刷,对应的凹岸侧深槽相对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520 / 153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三峡大坝下游近坝段沙质河床形态调整及洲滩联动演变关系 [J].
赵维阳 ;
杨云平 ;
张华庆 ;
张明进 ;
袁晶 ;
杨保岑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 (06) :862-874
[2]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河道泥沙输移变化规律 [J].
郭小虎 ;
渠庚 ;
刘亚 ;
刘心愿 .
湖泊科学, 2020, 32 (02) :564-572
[3]   弯曲分汊河型主支汊交替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 [J].
刘亚 ;
姚仕明 ;
谢炎 ;
渠庚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20, 28 (01) :18-26
[4]   基于河段单元尺度长江中游河床形态调整过程及差异性研究 [J].
杨云平 ;
张明进 ;
孙昭华 ;
李华国 ;
江凌 ;
朱玲玲 ;
李侃禹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8, (01) :70-84
[5]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强冲刷响应研究 [J].
朱玲玲 ;
许全喜 ;
陈子寒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8, (01) :85-97
[6]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解决途径与运行效果研究 [J].
胡春宏 ;
方春明 .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7, (08) :832-844
[7]   三峡大坝下游粗细颗粒泥沙输移规律及成因 [J].
杨云平 ;
张明进 ;
李松喆 ;
朱玲玲 ;
由星莹 ;
李侃禹 ;
余新明 .
湖泊科学, 2017, 29 (04) :942-954
[8]   三峡大坝下游水位变化与河道形态调整关系研究 [J].
杨云平 ;
张明进 ;
孙昭华 ;
韩剑桥 ;
李华国 ;
由星莹 .
地理学报, 2017, 72 (05) :776-789
[9]   长江三峡水坝下游河道悬沙恢复和床沙补给机制研究(英文) [J].
张为 ;
杨云平 ;
张明进 ;
李义天 ;
朱玲玲 ;
由星莹 ;
王冬 ;
徐俊锋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7, 27 (04) :463-480
[10]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淤积及其对三峡水库影响研究 [J].
朱玲玲 ;
董先勇 ;
陈泽方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 34 (0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