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被引:95
作者
许联芳 [1 ]
杨勋林 [2 ]
王克林 [1 ]
李晓青 [3 ]
张明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研究进展;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6.05.044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趋势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评述。生态承载力内涵可以概括为“特定时间、特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对人类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以及生态系统所能持续支撑的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是: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研究领域呈现交叉综合趋势;生态脆弱带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研究重点将继续向动态模拟化方向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手段将不断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11 / 11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J].
杨志峰 ;
隋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5) :586-594
[2]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J].
王宁 ;
刘平 ;
黄锡欢 .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06) :278-281+385
[3]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J].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2002, (04) :361-367
[4]   干旱区绿洲承载力研究的全新审视与展望 [J].
张传国 ;
方创琳 ;
全华 .
资源科学, 2002, (02) :42-48
[5]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刘兆德 ;
虞孝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1) :10-15
[6]   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4) :549-555
[7]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规划各预案对指示物种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J].
李晓文 ;
肖笃宁 ;
胡远满 .
生态学报, 2001, (05) :709-715
[8]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 [J].
王家骥 ;
姚小红 ;
李京荣 ;
常虹 ;
王渊高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2) :44-48
[9]   自然控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J].
赵桂久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1) :101-105
[10]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J].
王中根 ;
夏军 .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 (04)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