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地幔柱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91
作者
卢记仁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峨眉地幔柱,动力学,岩浆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峨眉地幔柱起源于赤道附近,头部直径约800km。它的动力学特征主要反映在四大地质事件上:1.基性岩浆活动,地幔柱头部减压熔融引起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和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约50万km2,主喷发期在早、晚二叠世之间,活动时限海西晚期-印支期;2.酸性岩浆活动,地幔柱对深部地壳的热改造引起大规模酸性岩浆喷发并形成300km长的花岗岩带,酸性火山喷发产物除流纹岩外,酸性火山灰沉积遍及整个华南地区;3.古地热场与改造成矿作用,在地幔柱作用下,上扬子及其外围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古地热场,地热异常从海西晚期持续到燕山期,长时期的地热异常驱动热水循环,引起大规模改造成矿作用,形成分布广泛的层控金属矿床;4.地壳升降与裂陷,华南海西-印支期的地壳运动与地幔柱有密切关系,当它到达岩石圈底部之后,上覆岩石圈受热软化,伸展变薄,地壳沉降引起栖霞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以及茅口期的强烈拉张与裂陷,地幔柱活动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有重要影响,它可能造成大规模生物绝灭。
引用
收藏
页码:424 / 43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A型花岗岩类研究综述 [J].
陈培荣 ;
章邦桐 .
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 1994, (04) :9-14
[2]   热幔柱构造──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 [J].
赵国春,吴福元 .
世界地质, 1994, (01) :25-34
[3]   中国三大地块的碰撞拼合与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J].
马醒华 ;
杨振宇 .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04) :476-488
[4]   地幔热动力学模型 [J].
傅容珊 .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3, (02) :13-26
[5]   中国北方大陆下的地幔热柱与岩石圈运动 [J].
邓晋福 ;
赵海玲 ;
赖绍聪 ;
罗照华 ;
莫宣学 ;
吴宗絮 .
现代地质, 1992, (03) :267-274
[6]   混合成因模式——中国南方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启示 [J].
周瑶琪 ;
柴之芳 ;
毛雪瑛 ;
马淑兰 ;
马建国 ;
孔屏 ;
何锦文 .
地质论评, 1991, (01) :51-63
[7]   早—中泥盆世之交华南板块的古地理位置 [J].
白志强 ;
白顺良 .
地质学报, 1990, (03) :199-205
[8]   中国煤变质研究 [J].
杨起 .
地球科学, 1989, (04) :341-345
[9]   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中粘土岩夹矸(TONSTEINS)研究的新进展 [J].
周义平 ;
K.Burger ;
汤大忠 .
云南地质, 1988, (03) :213-228
[10]   攀西及邻区印支—燕山期地块构造运动的古地磁考证 [J].
朱志文 ;
郝天珧 ;
赵惠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88, (04) :42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