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

被引:64
作者
杨剩富 [1 ,2 ]
胡守庚 [1 ,2 ,3 ]
叶菁 [1 ,2 ]
童陆亿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协调度; 时空变化; 形成机制; 中部地区;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4.11.004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在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2010年,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差异呈现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省域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表现为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2自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这并未带来城镇化协调度的稳步增高,而是整体降低且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武汉、长株潭城市圈内城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然而京九段等经济带所辖城市虽形成经济协作关系,但在城镇化协同发展上还未显现明显规律。4中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中部重大经济战略体的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及集聚要素创新等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研究 [J].
张改素 ;
丁志伟 ;
王发曾 .
经济地理, 2013, 33 (05) :15-23
[2]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J].
秦佳 ;
李建民 .
人口研究, 2013, 37 (02) :25-40
[3]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J].
李昕 ;
文婧 ;
林坚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8) :1042-1049
[4]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 [J].
刘彦随 ;
杨忍 .
地理学报, 2012, 67 (08) :1011-1020
[5]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 [J].
李鑫 ;
李兴校 ;
欧名豪 .
人文地理, 2012, 27 (03) :50-54
[6]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J].
孙平军 ;
丁四保 ;
修春亮 ;
魏冶 .
地理科学, 2012, 32 (04) :450-457
[7]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 [J].
曹文莉 ;
张小林 ;
潘义勇 ;
张春梅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2) :141-146
[8]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特征分析 [J].
汪志 ;
焦华富 ;
郇恒飞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 (01) :53-58
[9]   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J].
薛俊菲 ;
陈雯 ;
张蕾 .
经济地理, 2010, 30 (12) :2005-2011
[10]   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J].
王发曾 .
经济地理, 2010, 30 (12) :1972-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