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扩张的动力学因素及其数值模拟讨论

被引:44
作者
夏斌
崔学军
张宴华
刘宝明
王冉
闫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CSIROExploration&Mining,POBox,Bentley,WA,Australia,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
关键词
南海; 动力学机制; 数值模拟;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5.03.006
中图分类号
P736.12 [海底地质、深海地质];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由于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演化历史十分复杂,历来存在多种成因观点的争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XiaBinetal.(2005)、夏斌等(2004)、崔学军等(2005)、谢建华等(2005)相关工作基础上,对南海扩张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针对南海地区“近南北向水平拉张”南海扩张的贡献大小,以及“近南北向水平拉张”与“地幔上涌”在南海扩张中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由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南北向构造拉张”和“地幔上涌”的共同作用能有效引起岩石圈和地壳两者很大程度的减薄。因此认为这种“南北向构造拉张”和“地幔上涌”的共同作用方式最有利于南海的扩张。
引用
收藏
页码:328 / 3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对南海形成的影响研究:一种数值模拟方法附视频 [J].
谢建华 ;
夏斌 ;
张宴华 ;
王喜臣 ;
林洁梅 .
海洋通报, 2005, (05) :47-53
[2]   地幔活动在南海扩张中的作用数值模拟与讨论 [J].
崔学军 ;
夏斌 ;
张宴华 ;
刘宝明 ;
王冉 ;
闫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3) :334-338
[3]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J].
夏斌 ;
崔学军 ;
谢建华 ;
王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221-227
[4]   新生代华夏岩石圈减薄与东亚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研究 [J].
朱炳泉 ;
王慧芬 ;
陈毓蔚 ;
常向阳 ;
胡耀国 ;
谢静 .
地球化学, 2002, (03) :213-221
[5]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陷的动力过程及10Ma以来的构造事件 [J].
李思田 ;
林畅松 ;
张启明 ;
杨士恭 ;
吴培康 .
科学通报, 1998, (08) :797-810
[6]   雷琼地区MORB-OIB过渡型地幔源火山作用的Nd-Sr-Pb同位素证据 [J].
朱炳泉 ;
王慧芬 .
地球化学, 1989, (03) :193-201
[7]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成因意义 [J].
解广轰 ;
涂勘 ;
王俊文 ;
张明 ;
Martin F.J.Flower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9, (10) :772-775
[8]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 科学出版社 , 龚再升等著, 1997
[9]  
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M]. 地震出版社 , 刘若新主编, 1992
[10]   Parameterized thermal model of a mixed mantle convection [J].
张健 ;
石耀霖 .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9, (06) :699-70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