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102
作者
张进江 [1 ]
钟大赉 [2 ]
桑海清 [2 ]
周勇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310+369 +369-370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