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60
作者
温仲明 [1 ]
焦峰 [2 ]
赫晓慧 [2 ]
焦菊英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人工调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黄丘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 [J].
焦峰 ;
温仲明 ;
焦菊英 ;
赫晓慧 .
草业学报, 2006, (02) :79-84
[2]   开垦和封育年限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性状的影响 [J].
文海燕 ;
赵哈林 ;
傅华 .
草业学报, 2005, (01) :31-37
[3]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 [J].
张俊华 ;
常庆瑞 ;
贾科利 ;
陈涛 ;
岳庆玲 ;
李云驹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4) :38-41
[4]   黄土丘陵沟壑区白刺花促进生态恢复的研究 [J].
薛智德 ;
侯庆春 ;
韩蕊莲 ;
王胜琪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03) :26-29
[5]   黄土高原退耕地的生态恢复 [J].
侯扶江 ;
肖金玉 ;
南志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23-929
[6]   海南琼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J].
杨小波 ;
张桃林 ;
吴庆书 .
生态学报, 2002, (02) :190-196
[7]   华南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条件影响的研究 [J].
谢宝平 ;
牛德奎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135-139
[8]   黄土高原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演替及调节 [J].
邹厚远 ;
程积民 ;
周麟 .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01) :126-138
[9]   土壤因子对次生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 [J].
安树青 ;
王峥峰 ;
朱学雷 ;
刘志礼 ;
洪必恭 ;
赵儒林 .
生态学报, 1997, (01) :47-52
[10]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植被恢复演替 [J].
朱志诚 .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3, (01) :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