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泥炭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7
作者
宋海远
王德斌
赵魁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泥炭地; 活动断裂; 当雄县; 高原; 沼泽植物; 海拔高度; 泥炭层; 泥炭沼泽; 全新世晚期; 西藏;
D O I
10.13249/j.cnki.sgs.1985.02.007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西藏泥炭地分布在北纬28°~31°之间,呈东西向零星地分布。海拔高度一般为3600~4600米,即八宿县安久拉山口到仲巴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的狭长地带(图1)。据调查,西藏的泥炭地质储量为17000万吨,其中裸露泥炭15000万吨,埋藏泥炭2000万吨。泥炭有机质含量为40~76%,
引用
收藏
页码:173 / 17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J].
杨逸畴 ;
李炳元 ;
尹泽生 ;
张青松 .
地理学报, 1982, (01) :76-87
[2]   西藏南部全新世泥炭孢粉组合及自然环境演化的探讨 [J].
汪佩芳 ;
夏玉梅 ;
王曼华 .
地理科学, 1981, (02) :144-152+189
[3]   中国泥炭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J].
柴岫 .
地理学报, 1981, (03) :237-253
[4]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J].
林振耀 ;
吴祥定 .
地理学报, 1981, (01) :22-32
[5]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
[6]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 [J].
杨理华 ;
刘东生 .
地质科学, 1974, (03) :209-220
[7]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竺可桢 .
中国科学, 1973, (02) :168-189
[8]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