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前陆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26
作者
杨树春 [1 ]
卢庆治 [2 ]
宋传真 [3 ]
袁玉松 [2 ]
王红军 [4 ]
胡圣标 [2 ]
机构
[1] 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热历史; 逆冲推覆; 膏盐岩层; 有机质成熟度; 库车前陆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库车前陆盆地侏罗系烃源岩Ro值为0.55%1.88%,均值为0.93%,主体处于生油高峰期;三叠系烃源岩Ro值的分布范围为0.60%2.59%,均值为1.1%,主体处于生油晚期。现有钻井测温资料表明,库车前陆盆地2 000 m深度实测温度变化范围为4060℃,4 000 m深度实测温度变化范围为6090℃,6 000 m深度实测温度变化范围为100150℃。经热史恢复,库车前陆盆地自三叠纪以来,始终处于较低热流状态,表现为中生代相对较热(5055 mW/m2),新生代以来,地表热流处于持续缓慢降低过程,最终降至现今的4050 mW/m2。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分别于160170 M a及100 M a进入低成熟阶段,进入生气阶段的时间是145 M a及75 M a,最早进入低成熟阶段的区域在克拉苏地区,其次为秋里塔格构造带,最晚进入低成熟阶段的地区在拜城凹陷。自23 M a后有机质成熟度开始显著增高,三叠系、侏罗系现今均处于生气阶段。烃源岩成熟度状态主要由盆地沉积埋藏史及热史所决定。逆冲推覆和含膏岩层对烃源岩的成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幅度取决于逆冲的断距、含膏岩层的厚度及其侧向变化幅度。
引用
收藏
页码:770 / 777+785 +78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地温梯度分布特征 [J].
王良书 ;
李成 ;
刘绍文 ;
李华 ;
徐鸣洁 ;
王勤 ;
葛锐 ;
贾承造 ;
魏国齐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403-407
[2]   库车前陆褶皱带盐相关构造样式 [J].
汤良杰 ;
贾承造 ;
皮学军 ;
陈书平 ;
王子煜 ;
谢会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38-46
[3]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油气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齐英民 ;
谢会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297-303
[4]   塔里木盆地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 [J].
王东良 ;
刘宝泉 ;
国建英 ;
郭树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38-41
[5]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附视频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李西建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陈楚铭 ;
王国强 ;
范湘涛 .
地质科学, 2000, (04) :482-492
[6]   库车坳陷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研究 [J].
赵林 ;
秦胜飞 .
地质地球化学, 1999, (03) :1-4
[7]   油气盆地地热史恢复方法 [J].
胡圣标 ;
张容燕 ;
周礼成 .
勘探家, 1998, (04) :52-54+8
[8]   塔里木盆地大地热流密度分布特征 [J].
王良书,李成,施央申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6) :855-856
[9]   中国的前陆盆地与油气聚集 [J].
康竹林 ;
翟光明 .
石油学报, 1995, (04) :1-8
[10]   前陆盆地类型及褶皱-冲断层样式 [J].
刘和甫 .
地学前缘, 1995, (03) :59-63+67+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