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40
作者
于介江
侯雪刚
葛文春
张彦龙
柳佳成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早二叠世六连岩体; 佳木斯地块东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6 [岩相学];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北缘六连岩体中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角闪辉长岩分别获得了284Ma和278Ma的成岩年龄,表明六连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包体具有岩浆结构,部分包体存在塑性流变特征,包体中可见淬冷边、反向脉和针状磷灰石,包体和主岩中均发育矿物异常共生或不平衡结构,结合主岩和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定六连岩体为早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揭示出,六连岩体中主岩和包体的原始岩浆分别起源于新元古代增生的深部陆壳基性火成岩和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与佳木斯地块东侧古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971 / 298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69 条
[1]   三江盆地北缘晚白垩世花岗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J].
于介江 ;
张彦龙 ;
葛文春 ;
杨浩 .
岩石学报, 2013, 29 (02) :369-385
[2]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显生宙构造演化的有关问题 [J].
张兴洲 ;
马玉霞 ;
迟效国 ;
张凤旭 ;
孙跃武 ;
郭冶 ;
曾振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 (05) :1269-1285
[3]   黑龙江省东部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火成岩组合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J].
许文良 ;
王枫 ;
孟恩 ;
高福红 ;
裴福萍 ;
于介江 ;
唐杰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 (05) :1378-1389
[4]   西秦岭金厂石英闪长岩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J].
刘志鹏 ;
李建威 .
地质学报, 2012, 86 (07) :1077-1090
[5]   秦岭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东江口花岗岩体闪长质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J].
李雷 ;
张成立 ;
周莹 ;
田会全 ;
李小菲 .
高校地质学报, 2012, 18 (02) :291-306
[6]   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音诺尔公—狼山地区牙马图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J].
张建军 ;
王涛 ;
张招崇 ;
童英 ;
张磊 ;
史兴俊 ;
郭磊 ;
李舢 ;
曾涛 .
地质论评, 2012, 58 (01) :53-66
[7]   黑河市五道沟地区早二叠世A型花岗岩成因 [J].
郭奎城 ;
张文龙 ;
杨晓平 ;
王磊 ;
史冬岩 ;
于海涛 ;
苏航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4) :1077-1083
[8]   延吉地区古新世埃达克岩成因的岩浆混合证据 [J].
郭锋 ;
范蔚茗 ;
李超文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 30 (01) :1-10
[9]   大兴安岭北部塔河花岗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张彦龙 ;
赵旭晁 ;
葛文春 ;
张吉衡 ;
高妍 .
岩石学报, 2010, 26 (12) :3507-3520
[10]   藏北聂荣地区早侏罗世末期的岩浆混合作用及构造意义 [J].
刘敏 ;
朱弟成 ;
赵志丹 ;
莫宣学 ;
管琪 ;
张亮亮 ;
于枫 ;
刘美华 .
岩石学报, 2010, 26 (10) :3117-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