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qua Crop模型的大豆灌溉制度优化研究

被引:6
作者
王巧娟 [1 ,2 ]
何虹 [1 ,2 ]
李亮 [1 ,2 ]
张超 [3 ]
蔡焕杰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3]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大豆; AquaCrop模型; 产量; 灌溉制度; 关中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S274 [灌溉制度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901 ; 0815 ; 082802 ;
摘要
【目的】探究AquaCrop模型在关中地区的适用性,寻求大豆在不同降水年型下最适宜的灌溉制度。【方法】用田间试验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校正,并用校准后的模型模拟1961—2019年内所有3种不同降水年型14种灌溉制度下的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AquaCrop模型模拟田间产量最高处理的冠层覆盖度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6、7.15%、11.03%和0.94;模拟值与实测值生物量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9、526.04 kg·hm-2、14.45%和0.97;最终产量模拟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7、49.98kg·hm-2、1.74%和0.82,各处理的冠层覆盖度和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2均大于0.95,说明Aqua 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关中地区大豆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结合模型模拟结果可知,大豆作物需水量平均值为398.2 mm,各个生育时期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分枝期需水量为127.8 mm,开花-结荚期需水量为212.6 mm,鼓粒期的需水量为57.7 mm。结合对3种不同降水年型进行不同灌溉制度模拟后发现,大豆开花-结荚期为需水关键期,该生育时期水分供应情况影响大豆的最终产量。在湿润年可以不灌水;平水年和干旱年仅在开花-结荚期分别灌溉45和70 mm可实现最高产量(2 699、2 486 kg·hm-2)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0.74、0.7 kg·m-3)。【结论】该地区大豆灌溉制度,应以不同降水年型分布情况为基础对大豆灌溉制度进行选择,可保证大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关中地区大豆灌溉制度的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365 / 337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关中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斌 ;
王莉 .
陕西水利, 2020, (02) :36-41
[2]   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关中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斌 ;
王莉 .
陕西水利, 2020, (02) :36-41
[3]   呼伦贝尔地区喷灌对大豆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闫泽宇 ;
史海滨 ;
杨树青 ;
王佐奎 ;
王美荣 .
灌溉排水学报, 2019, 38 (05) :19-24
[4]   呼伦贝尔地区喷灌对大豆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闫泽宇 ;
史海滨 ;
杨树青 ;
王佐奎 ;
王美荣 .
灌溉排水学报, 2019, 38 (05) :19-24
[5]   基于CROPWAT模型的大豆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 [J].
姜浩 ;
聂堂哲 ;
陈鹏 ;
张忠学 .
水利水电技术, 2018, 49 (11) :211-217
[6]   基于CROPWAT模型的大豆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 [J].
姜浩 ;
聂堂哲 ;
陈鹏 ;
张忠学 .
水利水电技术, 2018, 49 (11) :211-217
[7]   AquaCrop模型在黄土高原夏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和验证 [J].
张卫华 .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 3 (02) :49-53+58
[8]   AquaCrop模型在黄土高原夏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和验证 [J].
张卫华 .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 3 (02) :49-53+58
[9]   覆膜条件下对AquaCrop模型冬小麦生长动态和土壤水分模拟效果的评价分析 [J].
刘匣 ;
丁奠元 ;
张浩杰 ;
褚晓升 ;
余坤 ;
冯浩 .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10) :1841-1854
[10]   Warming decreases photosynthates and yield of soybean [Glycine max(L.) Merrill]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
Lixia Zhang ;
Lili Zhu ;
Mengyang Yu ;
Mingxing Zhong .
TheCropJournal, 2016, 4 (02) :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