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被引:347
作者
陶诗言
朱福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反气旋; 高原; 高压(气象); 毫巴; 流谱; 流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夏季我国西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是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势力最强并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这个高空反气旋绕着其平均位置来回振动。在振动过程中,亚洲南部的100毫巴流型发生调整,并表现成两类基本的流型,其中第一类流型表现反气旋偏离高原,这时候在高原东西两侧(50°E和110°)各有新的反气旋建立,而在高原上则是低气压区;第二类流型表现在反气旋重新返回高原上空。在这两类流型转变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一次进退过程,而且每年我国长江流域梅雨期的结束也与上述第一类流型的建立有联系。其次,我们对中国大陆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与100毫巴流型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关系甚密切。当100毫巴第一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而在第二类流型出现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南撤退。根据这些关系并结合我国预报员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的预报经验,我们提出有关副热带高压进退预报的几个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9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长江流域中下游梅雨时期500毫巴环流形势的分析 [J].
邹浩 ;
钱自强 ;
朱翠英 ;
强盘清 .
气象学报, 1964, (02) :174-184
[2]   夏季亚洲副热带急流中的长波扰动 [J].
侯亦如 ;
陈乾 .
气象学报, 1963, (03) :339-349
[3]   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 [J].
黄士松 ;
余志豪 .
气象学报, 1962, (S1) :339-359
[4]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环流型的特征 [J].
陶诗言 ;
徐淑英 ;
郭其蕴 .
气象学报, 1962, (02) :91-103
[5]   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 [J].
陶诗言 ;
徐淑英 .
气象学报, 1962, (01) :1-10
[6]   太平洋高压移动规律性的探讨 [J].
潘菊芳 .
气象学报, 1954, (02) :101-12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