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被引:180
作者
殷跃平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地震加速度; 大光包滑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汶川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明显受地震断裂控制,主要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展布,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陈家坝—平武南坝一线,滑坡面密度大于50%以上,最大可达70%。沿断裂带形成了大量的松动山体,在暴雨期间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对灾后重建构成严重威胁。据初步调查,汶川地震触发的体积最大的滑坡是位于主中央断裂带上的安县高川大光包滑坡,滑动距离长4500m,滑坡堆积体长2800m,宽1700~2200m,最大厚度达580m,若以平均厚度200m计,体积达11亿m3,为我国已发生的单体滑坡之最。与常见滑坡明显不同的是,汶川地震极震区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完整的滑面,剪出口滑坡特征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尖点突起"或"边缘突出"特征,反映出上部滑体被地震力振动解体,甚至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撞击。以阶型滑坡、凸型滑坡、勺型崩滑、座落型(振胀型)滑坡和巨大滚石5种类型最为典型。根据强震地面运动纪录和大量实例调查表明,在汶川地震极震区,触发滑坡的地震竖向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大量滑坡经历了初始斜坡(风化碎裂岩体)——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的作用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 [J].
许强 ;
黄润秋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21-729
[2]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黄润秋 ;
裴向军 ;
李天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30-741
[3]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4) :433-444
[4]   汶川八级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J].
潘桂棠 .
决策咨询通讯, 2008, (03) :1-8
[5]   水塔的竖向与水平地震力 [J].
钱培风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2, (03) :66-67+74
[6]   竖向地震力 [J].
钱培风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83, (02) :44-54+109
[7]  
地震工程学[M]. 地震出版社 , 胡聿贤著, 2006
[8]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 . Zifa Wang.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 2008 (2)
[9]  
Impact of Chi-Chi earthquake on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example from the Chenyulan River watershed, Nantou, Taiwan[J] . Ching-Weei Lin,Chjeng-Lun Shieh,Bee-Deh Yuan,Yeou-Chung Shieh,Shou-Heng Liu,Sen-Yuan Lee.Engineering Geology . 2003 (1)
[10]   A procedure for combin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eismic action effects [J].
Collier, CJ ;
Elnashai, AS .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1, 5 (04) :52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