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以藏北那曲县为例
被引:33
作者:
张海朋
[1
,2
]
樊杰
[1
,2
]
何仁伟
[3
]
刘汉初
[1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4] 不详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牧区;
聚落;
那曲县;
藏北地区;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9.10.013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农村乡镇规划];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2 ;
1204 ;
摘要:
以青藏高原北部牧区那曲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高清遥感影像精确提取的2005、2010和2017年3期聚落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定量测度了那曲县聚落演化的总体特征和空间指向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聚落格局及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5~2017年,那曲县聚落规模和密度均呈增大态势,由数量增长型扩张转变为规模增大型扩张;聚落形态演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由空间无序向规整有序转变;聚落以小型为主,面积小于1 hm2的斑块数占比高达69%,在时间演化上小聚落向大、中型聚落晋级趋势明显;聚落规模空间相关性显著,大斑块集聚区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小斑块集聚区长期围绕那曲镇外围呈"环形"分布。②特殊的自然本底塑造了那曲县聚落低山缓坡趋向和亲水近路特征,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影响,聚落布局呈现避灾特性,聚落演化的优质草场指向性明显,随着高原乡镇经济职能的日益强化,聚落演化逐渐呈现出与内陆城镇化地区类似的乡镇中心地指向。③高海拔、破碎地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草场禀赋差异及水系纵横等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那曲县聚落大范围小规模沿河谷阶地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政策、市场化与人口增长、区位条件、管理制度及文化观念等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42 / 1653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