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沙坪沟特大型斑岩钼矿床年代学及成矿机理研究

被引:63
作者
张红 [1 ,2 ]
孙卫东 [1 ]
杨晓勇 [3 ]
梁华英 [1 ]
王波华 [4 ]
王瑞龙 [4 ]
王玉贤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4] 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勘局地质队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沙坪沟斑岩钼矿; 锆石U-Pb年龄; Re-Os年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65 [钼];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沙坪沟钼矿是我国新发现的最大的斑岩钼矿,位于大别造山带的西缘,是秦岭-大别钼矿带东缘的一部分。主体为隐伏矿床,地表钼矿化较弱,钼矿主要以脉状产于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中。花岗斑岩是主要赋矿岩体,普遍见有硅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发育爆发角砾岩,野外观察及钻孔揭示钼矿成矿与斑岩体中的爆发角砾岩有密切关系。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花岗斑岩具有偏酸性,钙碱性富钾低钙低钠的特点。斑岩中辉钼矿的Re-Os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等时线年龄为111.1±1.2Ma,含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1.5±1.5Ma,石英正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11.7±1.9Ma.同时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显示钼矿成矿过程中受到明显的热液活动作用,热液成因的锆石Y/Ho和Ce4+/Ce3+明显高于其他岩浆成因锆石,不在"CHARAC"场范围。锆石的Ce4+/Ce3+和(Eu/Eu*)N值反应出沙坪沟钼矿样品形成过程中岩浆氧逸度偏低,呈现出不同于斑岩铜(钼)矿的演化趋势。全岩锆石钛温度计计算出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的温度分别为830℃和860℃。由相邻钼矿床成矿年代对比可知,沙坪沟钼矿床与秦岭-大别钼矿带的第三期成矿环境相同,位于三叠纪大别山主碰撞带的北部,属于弧后位置。到燕山中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拆沉,软流圈被扰动,深埋于地壳的含矿沉积物与酸性岩浆熔融,之后岩浆逐步分异演化,进入成岩和岩浆期后热液阶段,与钼有关的硫化物快速萃取,岩浆沿大小断裂及塌陷盆地边缘上侵形成钼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2039 / 2059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火山岩盆地的成岩成矿作用 [J].
周涛发 ;
范裕 ;
袁峰 ;
张乐骏 ;
马良 ;
钱兵 ;
谢杰 .
地质学报, 2011, 85 (05) :712-730
[2]   RESOlution激光剥蚀系统在微量元素原位微区分析中的应用 [J].
涂湘林 ;
张红 ;
邓文峰 ;
凌明星 ;
梁华英 ;
刘颖 ;
孙卫东 .
地球化学, 2011, 40 (01) :83-98
[3]   河南南沟钼矿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兼论东秦岭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 [J].
杨晓勇 ;
卢欣祥 ;
杜小伟 ;
李文明 ;
张正伟 ;
屈文俊 .
地质学报, 2010, 84 (07) :1049-1079
[4]   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成矿地质特征 [J].
张怀东 ;
史东方 ;
郝越进 ;
王波华 .
安徽地质, 2010, 20 (02) :104-108
[5]  
Ridge subduction and porphyry copper-gold mineralization:An overview[J]. SUN WeiDong1,2, LING MingXing1,3, YANG XiaoYong2, FAN WeiMing1, DING Xing1 & LIANG HuaYing41 CAS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2 Research Center for Mineral Resources,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
[6]   东秦岭钼矿带内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构造背景 [J].
黄典豪 ;
侯增谦 ;
杨志明 ;
李振清 ;
许道学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968-1984
[7]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岩浆热液系统和成矿概念模型 [J].
侯增谦 ;
杨志明 .
地质学报, 2009, 83 (12) :1779-1817
[8]   秦岭造山带柞水-山阳沉积盆地铜矿勘查思路与方法 [J].
任涛 ;
王瑞廷 ;
王向阳 ;
夏长玲 ;
郭延辉 .
地质学报, 2009, 83 (11) :1730-1738
[9]   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 [J].
闫全人 ;
王宗起 ;
闫臻 ;
王涛 ;
张宏远 ;
向忠金 ;
姜春发 ;
高联达 .
地质学报, 2009, 83 (11) :1565-1583
[10]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及其构造演化 [J].
裴先治 ;
丁仨平 ;
李佐臣 ;
刘战庆 ;
李瑞保 ;
冯建赟 ;
孙雨 ;
张亚峰 ;
刘智刚 ;
张晓飞 ;
陈国超 ;
陈有炘 .
地质学报, 2009, 83 (11) :1547-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