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

被引:57
作者
胡荣章 [1 ]
刘红年 [1 ,2 ]
张美根 [2 ]
蒋维楣 [1 ]
张予燕 [3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灰霾; 能见度; 南京;
D O I
10.13671/j.hjkxxb.2009.04.019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从环境角度出发,在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霾与能见度的关系,数值模拟了南京地区能见度分布及灰霾天气现象.研究表明:冬夏两季SO42-/NO3-质量比为5.39;风速、相对湿度、PM2.5浓度是灰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见度模拟结果很好地体现了细粒子成分的污染分布特征,在南京地区,硫酸盐和有机气溶胶是能见度下降最重要的贡献者,其次为黑碳气溶胶.
引用
收藏
页码:808 / 81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J].
童尧青 ;
银燕 ;
钱凌 ;
安俊琳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84-588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灰霾天气主要污染物的数值研究 [J].
陈训来 ;
冯业荣 ;
王安宇 ;
李江南 ;
范绍佳 ;
林建恒 ;
冯瑞权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103-107
[3]   南京市重点工业源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 [J].
王学远 ;
蒋维楣 ;
刘红年 ;
王咏薇 ;
张予燕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3) :33-43
[4]   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PM2.5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欧阳琰 ;
蒋维楣 ;
刘红年 .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5) :838-845
[5]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6]   灰霾与能见度研究进展 [J].
白志鹏 ;
董海燕 ;
蔡斌彬 ;
朱坦 ;
姚学祥 .
过程工程学报, 2006, 6(S2) (S2) :36-41
[7]   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J].
黄辉军 ;
刘红年 ;
蒋维楣 ;
黄世鸿 ;
张予燕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6) :713-722
[8]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9]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初探 [J].
王京丽 ;
刘旭林 .
气象学报, 2006, (02) :221-228
[10]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J].
吴兑 .
气象, 2005, (04)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