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226
作者
朱弟成 [1 ]
潘桂棠 [1 ]
王立全 [1 ]
莫宣学 [2 ]
赵志丹 [2 ]
周长勇 [1 ]
廖忠礼 [1 ]
董国臣 [2 ]
袁四化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中生代岩浆岩; 西藏冈底斯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 [中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地层研究的新资料,提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建议将传统的"拉萨地块"解体为以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组成为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拉萨地块"(可能包括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及其南北两侧通过岛弧增生拼贴形成的以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为特色的南冈底斯岛弧带和北冈底斯岛弧带。提出二叠纪时期冈底斯带可能为一个在古特提斯洋盆中呈条块状"漂浮"的冈瓦纳碎片。新发现和厘定的由狮泉河-拉果错-永珠-纳木错-嘉黎混杂岩带所代表的弧后洋盆的消减和闭合可能在中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岩浆成因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535 / 155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邦多区幅. 谢国刚,邹爱建,袁建芽,等. . 2003
[22]  
The evolution of the Altiplano-Puna plateau of the centralAndes. ALLMENDI NGER R W,JORDAN T E,KAY S M,et al. Annual Reviews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 1997
[23]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Winter J D. Prentice Hall . 2001
[24]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耿全如 ;
李兆丽 ;
徐向珍 ;
李天福 ;
任玉峰 ;
李化启 ;
蔡志慧 ;
梁凤华 ;
陈松永 .
地质学报, 2006, (12) :1783-1792
[25]   青藏高原中部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识别: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J].
朱弟成 ;
潘桂棠 ;
莫宣学 ;
王立全 ;
赵志丹 ;
廖忠礼 ;
耿全如 ;
董国臣 .
地质学报, 2006, (09) :1312-1328
[26]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那曲县觉翁地区发现完整的蛇绿岩剖面 [J].
陈玉禄 ;
张宽忠 ;
杨志民 ;
罗涛 .
地质通报, 2006, (06) :694-699
[27]   冈底斯带桑巴区早白垩世后碰撞花岗岩类的确定及构造意义 [J].
和钟铧 ;
杨德明 ;
王天武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3) :185-193
[28]   西藏尼玛县南部中晚侏罗世松木果强过铝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J].
卢书炜 ;
任建德 ;
白国典 ;
杨俊峰 ;
吕际根 .
中国地质, 2006, (02) :332-339
[29]   锆石SHRIMP测年对狮泉河蛇绿岩形成和俯冲的时间约束 [J].
郑有业 ;
许荣科 ;
马国桃 ;
高顺宝 ;
张刚阳 ;
马新民 ;
茨邛 .
岩石学报, 2006, (04) :895-904
[30]   宁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J].
刘琦胜 ;
江万 ;
简平 ;
叶培盛 ;
吴珍汉 ;
胡道功 .
岩石学报, 2006, (03) :6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