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第二次飞跃——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读

被引:2
|
作者
周绍东 [1 ]
邰俊杰 [1 ]
卜俊煜 [1 ]
高雅婷 [1 ]
邓宏伟 [1 ]
陈文琦 [1 ]
姚瑾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农地制度改革; 农业生产方式; 集体所有权主体; 股份合作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已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度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第一次飞跃",但仍需要向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方向进行"第二次飞跃"。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两条路径,提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一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一条路径。而生产关系改革引领生产方式演进和生产力水平跃升,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次飞跃的理论依据,这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第二条路径。在对安徽小岗和贵州塘约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可以明确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向,着力改变目前农地集体所有权的"空置"状况,恢复和增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功能。在此基础上,分类设计农地制度的三类具体形式,一是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大中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引导种田大户和家庭联合农场发展的中小型农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引导"农户+公司"模式发展的农地股份公司。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