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与GIS的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22
作者
孙智斌 [1 ,2 ]
高敏华 [1 ,2 ]
崔雪锋 [3 ]
机构
[1]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新疆大学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关键词
天山北坡经济带; 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变化;
D O I
10.16360/j.cnki.jbnuns.2018.03.017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081102 ; 0816 ; 081602 ; 083002 ; 1404 ;
摘要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05、2010、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类变化主要发生在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之间,耕地增加最为明显,15a间增加了3 682km2,草地减少最为迅速,15a间减少了2 734km2,这说明该研究区域存在过度放牧、毁草和开荒种田的现象;2)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2000—2015年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综合度为0.54%,其中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到3.63%,林地变化速度最慢,年变化率为-0.25%;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指数逐年增长,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高为2.52,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率最高,2005—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最低为0.94,表明该时期土地利用率最低,但从整个研究时期来看,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研究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均大于零,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日益提高;4)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点,草地-耕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的地类变化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理单元,具有沿河线状分布的特点,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具有点状分布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 [J].
杨依天 ;
郑度 ;
张雪芹 ;
刘羽 .
地理学报, 2013, 68 (06) :813-824
[2]   天山北坡土地利用/覆被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 [J].
吴建寨 ;
李波 ;
张新时 ;
夏艳玲 ;
崇洁 .
干旱区地理, 2007, (05) :728-735
[3]   干旱区主要陆表过程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J].
王涛 .
中国沙漠, 2007, (05) :711-718
[4]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J].
郝兴明 ;
李卫红 ;
陈亚宁 ;
赵瑞锋 .
中国沙漠, 2007, (03) :405-411
[5]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石广玉 ;
宫鹏 ;
郑循华 ;
翟盘茂 ;
张德二 ;
赵宗慈 ;
王绍武 ;
王会军 ;
罗勇 ;
陈德亮 ;
高学杰 ;
戴晓苏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3-8+50
[6]   甘肃中部地区景观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J].
张兵 ;
金凤君 ;
董晓峰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3) :34-43
[7]   新疆阜康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刘新春 ;
张远东 ;
任光耀 ;
潘晓玲 ;
何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7) :1197-1202
[8]   农牧交错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陕北神木县为例 [J].
王晓峰 ;
任志远 ;
黄青 .
干旱区地理, 2003, (04) :402-407
[9]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J].
朱会义 ;
李秀彬 .
地理学报, 2003, (05) :643-650
[10]   三工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异及其稳定性研究 [J].
罗格平 ;
陈嘻 ;
周可法 ;
叶民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6) :52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