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被引:132
作者
刘和甫
梁慧社
蔡立国
夏义平
刘立群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
[2] 河北地质学院
[3]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4] 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北京
[5] 石家庄O
[6] 北京
关键词
造山模式; 构造样式; 前陆盆地; 前陆褶皱-冲断带; 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天山造山带呈W形结构,由V形结构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复合而成。两者具有不同的造山模式。南天山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扩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洋盆,在志留—泥盆纪时俯冲,延续至石炭纪碰撞,旋回时限达400Ma以上,应属威尔逊旋回造山模式。北天山应自泥盆纪开始弧后扩张,形成泥盆—石炭纪边缘海小洋盆,在石炭纪晚期闭合,旋回时限约100Ma,应属于弧后造山模式。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主要分为两期:早期由于楔冲作用所产生的薄皮褶皱和冲断层;后期则由于天山隆升重力滑动所产生的褶皱及重力正断层和逆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727 / 74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蔡立国 ;
沈飞 .
地质学报, 1994, (02) :101-118
[2]   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 [J].
刘和甫 .
地球科学, 1993, (06) :699-724+814
[3]   塔里木盆地多层次滑脱构造与含油气远景探讨 [J].
汤良杰 .
地质学报, 1992, (02) :97-107
[4]  
古中亚复合巨型缝合带南缘构造演化.[M].肖序常;汤耀庆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M].朱夏;徐旺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6]  
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王鸿祯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