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66
作者
杨奕华
包洪平
贾亚妮
于忠平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砂岩储集层; 控制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同沉积期火山作用、物源条件、构造作用、气候条件、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同沉积期火山作用提供的易溶火山碎屑组分(包括颗粒和凝灰质填隙物),对区内中高渗次生溶孔型储集层的形成起决定性控制作用。盆地北部物源区巨厚的、富含中粗粒石英颗粒的风化母岩层集中剥露,是导致盆地内山西—石盒子期中粗粒砂质沉积物集中堆积、形成厚层砂岩沉积的主要原因。局部构造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奥陶系被下切较深的继承性洼陷,往往是河流长期作用的厚砂层发育区。气候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母岩的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来控制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盆地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中石英砂岩的形成与该区二叠纪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沉积控制包括沉积相带控制和沉积微相控制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对砂体分布的宏观控制上,后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砂体微相的物性差异。成岩作用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分析了该区砂岩在成岩早期的碳酸盐矿物的充填交代和胶结作用对储集层致密化的影响,其形成可能与砂层长期处在近地表潜水面附近的暴露环境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同沉积期火山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形成的意义 [J].
包洪平 ;
杨奕华 ;
王晓方 ;
南珺祥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397-406
[2]   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储层评价及勘探前景 [J].
刘锐娥 ;
李文厚 ;
陈孟晋 ;
张春林 ;
孙粉锦 ;
王雅丽 ;
肖红平 ;
蔺洁 .
古地理学报, 2006, (04) :531-538
[3]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J].
赵娟 ;
范代读 ;
李从先 .
古地理学报, 2004, (01) :41-48
[4]   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 [J].
陈冬霞 ;
王兴志 ;
李凌 ;
庞雄奇 .
古地理学报, 2002, (03) :93-100
[5]   陕甘宁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9-30
[6]   鄂尔多斯伊克昭盟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与岩相古地理 [J].
王张华 ;
张国栋 .
古地理学报, 1999, (03) :28-39
[7]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J].
郭英海 ;
刘焕杰 ;
权彪 ;
汪泽成 ;
钱凯 .
沉积学报, 1998, (03) :44-51
[8]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热场特征与有机质成熟史 [J].
周江羽 ;
吴冲龙 ;
韩志军 .
石油实验地质, 1998, (01) :20-24
[9]   华北西缘太原组火山事件沉积的发现及太原组地层对比 [J].
彭格林,钟蓉 .
现代地质, 1995, (01) :108-118+137
[10]  
内蒙大青山区晚古生代火山事件沉积全序列及其主要特征[J]. 贾炳文,周安朝,马美玲,张慧.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