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生物量特征

被引:32
作者
张成娥
刘国彬
陈小利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生物量;
D O I
10.19336/j.cnki.trtb.1999.03.002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陡坡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土壤剖面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量以天然草地最多,人工草地最少。三大类群在农地上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地上部生物量以农地最高,天然草地最低,根系生物量则是农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微生物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一样为: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剖面0~50cm土层的微生物及其酶活性都较高,而农地只在0~10cm的表土层有相对高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 / 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Ⅰ.草地植被恢复生物量特征[J]. 刘国彬,梁一民.水土保持研究. 1997(S1)
[2]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效及其提高途径 [J].
梁一民,刘国彬,赵更生,侯喜录,杨万鹏 .
水土保持学报, 1994, (01) :10-17
[3]   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中物质循环与粮食生产关系的研究 [J].
赵更生 ;
郑剑英 ;
吴瑞俊 .
水土保持学报, 1993, (01) :81-91
[4]  
土壤酶学[M]. 科学出版社 , 周礼恺 编著, 1987
[5]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农业出版社 , 许光辉, 1986
[6]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编著,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