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84
作者
胡家富
苏有锦
朱雄关
陈赟
机构
[1]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云南省地震局,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昆明,昆明,北京
关键词
云南; S波速度; 泊松比; 川滇菱形块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远震三分量宽频数字记录获取了云南地区23个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以此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小,西北端的中甸地壳厚度可达62.0 km,而最南端的景洪仅为30.2km,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楚雄地区存在一个近乎南北向走势的Moho面隆起区域,在东川地区存在一个大概与之平行的Moho面凹陷,另外,云南地区地壳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有的地区不但在上地壳10.0~15.0km范围内存在低速层,而且在下地壳30.0~40.0km之间还存在低速层。地壳泊松比整体偏高,但与地壳的速度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这样一个高泊松比的背景上仍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综合分析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发现在以小江断裂为东边界,玉龙雪山断裂为西边界的“川滇菱形块体”上,除了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外,还具有高泊松比和复杂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征,这一特征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东向流动提供了地球物理学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14 / 72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藏南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壳物质东西向“逃逸”——以佩枯错-普莫雍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J].
张中杰 ;
滕吉文 ;
杨立强 ;
李英康 ;
S.Klemp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793-798
[2]   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来自宽角反射剖面的启示 [J].
张中杰 ;
王光杰 ;
滕吉文 ;
陈赟 ;
李英康 ;
李敬卫 ;
范进义 ;
S.Klempl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881-888
[3]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的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J].
杜远生 ;
张传恒 ;
韩欣 ;
顾松竹 ;
林文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283-289
[4]   云南地区强震分布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 [J].
苏有锦 ;
刘祖荫 ;
蔡民军 ;
张俊伟 ;
李忠华 .
地震学报, 1999, (03) :90-99
[5]   壳内低速高导层成因初步探讨 [J].
顾芷娟 ;
郭才华 ;
李彪 ;
肖晓辉 ;
张兆忠 ;
周召林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 (01) :108-112
[6]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J].
林中洋 ;
胡鸿翔 ;
张文彬 ;
章惠芬 ;
何正勤 ;
林真明 ;
邱陶兴 .
地震学报, 1993, (04) :428-441+521
[7]  
中国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J]. 从柏林,吴根耀,张旗,张儒媛,翟明国,赵大升,张雯华.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11)
[8]   丽江—攀枝花—者海地带二维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J].
熊绍柏 ;
郑晔 ;
尹周勋 ;
曾晓献 ;
全幼黎 ;
孙克忠 .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04) :434-444
[9]   云南及其邻近地区三维速度图象 [J].
刘瑞丰 ;
陈培善 ;
李强 .
地震学报, 1993, (01) :61-67
[10]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物质东流的讨论 [J].
曾融生 ;
孙为国 .
地震学报, 1992, (S1) :53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