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时空演化

被引:43
作者
刘浩 [1 ]
马琳 [2 ]
李国平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环京津贫困带; 协同发展; 经济失衡; 夜间灯光; 京津冀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快速,然而经济发展在行政辖区间并不均衡,且逐渐导致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为识别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演化过程,首先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和可比价GDP,构建"单位开发活动GDP"表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然后运用Local Moran's I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划分为五种类型:HH富化扩散、HL富化极化、LH贫化塌陷、LL贫化制约和非显著;最后以HH类型的边界作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界线,采用缓冲区分析探讨经济发展失衡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行政区划等人为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结果表明:1整体上,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格局不断加剧,京津富化扩散与河北贫化制约的规模与强度同时增长;局部上,受京津市区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京津郊区及区位优势显著的部分河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2与传统认知的"环京津贫困带"不同,在两个空间尺度上识别出经济发展断层,一为京津市区与郊区之间,二为京津与河北之间,且前者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整体上较后者更为严峻。3 1990s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格局,整体上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隔离效应,局部上受京津冀三地的行政制约。要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协同均衡,关键在于弱化城乡隔离,并辅以消除行政制约。
引用
收藏
页码:471 / 48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户口、职业隔离与中国城镇的收入不平等 [J].
吴晓刚 ;
张卓妮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6) :118-140+208
[2]   河北省县域贫困度多维评估 [J].
袁媛 ;
王仰麟 ;
马晶 ;
魏海 ;
彭建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1) :124-133
[3]   环京津生态抑制型贫困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建议 [J].
丁一文 .
生态经济, 2013, (09) :87-91
[4]   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英文) [J].
齐元静 ;
杨宇 ;
金凤君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 23 (02) :297-314
[5]   发达地区掠夺式增长与地区差距——以环首都贫困带为例 [J].
陈国松 .
理论与改革, 2012, (05) :148-151
[6]   基于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1995-2008年电力消费量时空动态研究(英文) [J].
何春阳 ;
马群 ;
李通 ;
杨洋 ;
刘志锋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 (01) :125-136
[7]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J].
刘彦随 ;
刘玉 ;
陈玉福 .
地理学报, 2011, 66 (10) :1379-1389
[8]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英文) [J].
张义丰 ;
贾大猛 ;
张宏业 ;
谭杰 ;
宋思雨 ;
孙瑞峰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1, 21 (02) :331-345
[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J].
洪国志 ;
胡华颖 ;
李郇 .
地理学报, 2010, 65 (12) :1548-1558
[10]   基于“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社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J].
张伟 ;
张宏业 ;
张义丰 .
地理学报, 2010, 65 (10) :1253-1265